安生:涿州水灾是一个信号,华北地区今后可能会经常遭遇类似情况
涿州名人很多,最有名的的三位是刘备、张飞和赵匡胤。
涿州的桃子很不错。
在这次洪水以前,我对涿州的了解局限于此。
有读者在知识星球问我关于这次涿州水灾的看法。
一方面是全球气候变,这几年明显感觉气温上升,雨热带北移。
欧洲过去基本不用空调,现在欧洲也热得不得了。
美国更不用说了。
现代西装本来是适合欧洲那种四季如春的气候,风衣适合欧洲的雨季连绵,现在看,未来流行的服装的趋势大概率要发生变化了。
中国古代经历过几次气候变暖,我们看唐代的服装,唐代仕女的穿着在今天看也很开放。
有一种说法,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之中的荔枝,当时种在四川,而不是广东,所以,快马加鞭,荔枝从四川运动长安,还能新鲜,如果是广东的话,累死驿马也送不到。
历史上大禹治水的时代,估计也是类似的气候变暖的时代。气候在短时间内变暖,原来相对干旱的地区,没有这么宽阔的河道、蓄水的湖泊和密集的水网,却突然遭遇了大量降水,于是洪水泛滥。
这次降水,集中在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的夹角。由于地形限制,台风杜苏芮携带的大量水汽上不去山西高原和蒙古高原,全部倾泻在这个夹角,于是门头沟、房山,发生山洪和泥石流。
不仅如此,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除了通过河道排泄到下游的洪水,还有大量的雨水再次蒸发。空气潮湿,再次降水。杜苏芮携带的水汽,反复“降水——蒸发——再降水——再蒸发”的循环。
从地图可以看到,华北平原背后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相比降水充沛的长江流域和淮河地区,地表可以蓄洪的胡泊数量稀少,面积狭小。
三个箭头所指区域分别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的交汇夹角、涿州和白洋淀。
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一下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湖泊与水网的密度。相比其他大湖,白洋淀小的可怜。
如果气候再次变暖,华北平原可能像大禹治水的时代一样,再次变成江南一样的水乡。
这种气候变暖是否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让人怀疑。
气候变暖让内陆地区更加温暖湿润,许多地区植被茂盛。唐代气候炎热,西域降水较多,唐军可以屯田驻守。后来随时气候变冷,西域降水稀少,中原遂失去了西域。所以,气候变暖未必都是坏事。不过,后果必然是北方需要大量的蓄洪区和水网河道。
一方面是很多蓄洪区、泄洪区现在都盖房子、修路了。
帝尧命令大禹的父亲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以填埋洪水之法治水,却九年也未能平息水灾,结果被杀。接著帝舜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职。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