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四问南阳
这些日子,在京城,只要碰到河南南阳老乡,大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关于南阳“迷笛”。
提起这个半生不熟的词汇,不管是官居高层的南阳籍老领导,还是身在机关院校的专家教授,抑或是定居京城的普通乡亲,几乎都有一个沉重的话语,“南阳领导糊涂啊,怎么弄个啥也不是的什么迷笛,哄来几万青年到南阳百姓庄稼地里瞎蹦跶。真是傻啊,弄出这么个狗屁不是的结果。”
还有人批评得更直接:“南阳的官员啊,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下好了,自己花钱惹了一屁股骚!”
再后来,当听说一个开始感动观众的免费洗鞋啊、免费乘车啊的种种关于“好南阳”的故事,又在最后一夜间演变成大量客人财物失窃的荒唐被盗事件。网络声称那些偷盗事件十分猖獗,什么贵重的电子产品、关键证件、迷笛手环、高档手机等种种物品,甚至连“乐手”的物品也被偷窃一空。那情景,好像古老南阳一下子成了遍地小偷似的。
于是,开始书记市长热情接站、免费为乐迷派发月饼等种种“牛逼南阳”的催泪故事,一下子被冲击得七零八落,演绎成了愤怒和抱怨。南阳本来想通过这件事情提高一下知名度,可这一下好了,弄了个“小偷南阳”的恶名。
对于这些网上东西,我向来只是听听而已,不能信的。在我们河南,南阳是块宝地,这谁都知道,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被称为科圣的张衡、被称为商圣的范蠡、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以隆中对闻名天下的诸葛亮,大人物多了去了,无不都与南阳有关,南阳因之而骄傲。无论怎样夸张的网上暴力,都不可能损害南阳历史文化的光辉,也损害不了南阳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大贡献。
至于现代更不用说,当年中原被日本蹂躏,省会一批名校迁往南阳,再后来四野南下,从这批名校里征招了一大批南下干部。这些干部有不少后来成为党的高级干部,有一次北京举行南阳籍的干部慰问聚会,结果仅仅退下来的南阳籍当过省委书记的干部就有二十多名,更别说省部级了。还有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南阳人居然有五六名之多,这在中国地级市里数一数二,南阳为之牛气得很。南阳名声岂是几个当了小偷的民间恶少能够颠覆得了的?
南阳盆地,乃河南宝地,不过只是人口多贫穷而已。
话说到这儿,南阳是不是该有反思之处呢?我看不仅有,而是值得深刻反思。因此,在这里我冒昧“四问南阳”。
一问南阳:一个在全省经济不算发达的地域,运作这样的时尚文化,该不该量力而行、拣真正对经济发展有用的项目做文章?可是却与那些沿海大城市拼力竞争,选择这么个时尚文化项目,这是不是失算呢?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