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深度影评:关于《开国将帅》,兼谈唐国强的表演
“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
01
—
电影《开国将帅》的票房不理想,令人遗憾。
为什么会这样?就影片本身而言,应该有这样两点原因:
第一,唐国强老师扮演的毛泽东主席,已经在观众中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无法在观众中召唤出激情,也无法令观众产生亲切的联想。
从2001年的电视剧《长征》算起,二十多年来,唐国强的表演,经历一个从令人耳目一新到不断重复自己的过程,也经历了一个从极为珍贵的神似到不伦不类的神异的过程。
到了今天,唐国强在银幕上呈现的形象,已经与人们记忆中神采奕奕,顾盼风生的毛泽东主席没有太多共同之处了,只剩一个“霸道总裁”的单调模样。
最近这些年来,唐国强在银幕出演毛主席的机会,不可谓不多,但是,究竟哪一部电影中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呢?在不同电影、电视剧中扮演的毛主席,又有什么不同呢?
答案都是否定的。
试问,这种看一部等于全看的表演,又如何能够吸引观众?
第二,福柯说过,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
这就是说,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哪怕是与伟人有关的题材,并不能自动唤起公众的关注与热情,只有直接(至少是间接)地回应时代焦虑,才能获得观众的支持与票房的回报。
《开国将帅》讲述的是1955年授衔的故事,这样的题材片,如果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定很受欢迎。
为什么呢?
因为那个时候,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平等主义运动,刚刚遭受重大挫折,人们对重建等级制抱有幻想,各行各业都以相当大的热情搞各种衔级,当时民间流行的俗语“满街都是大檐帽”就说明了这一点。
可是,今天是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了。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建成了一个在绵密、繁复和广延等方面无以复加的等级社会,一般草根青年在这样一张无所不包的大网下面以及无穷无尽的阶梯面前,已深感无法喘息,无所逃顿于天地之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用为开国将帅授衔这件事,来为等级制背书,又如何能够赢得公众的热情呢?
02
—
实际上,毛主席对建立军衔制,一直是有保留的。因为在一支军队内部,建立平等主义的文化与制度非常困难,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教育和思想改造,但要建立等级制,却可能非常容易。
毛主席自己也拒绝了大元帅军衔。他说,“这个大元帅我不能要,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
针对一些人争军衔、争级别的现象,毛主席批评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