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文:孤岛效应是一大公害,是社会衰败的征兆
今天,中国社会陷入了孤岛之中,人人自保、事事防备,每个群体以及每个单位都在创造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全然不顾他们同时在给别人制造麻烦。孤岛效应已经成为一大公害,它提高了社会运行成本,减弱了公共性,是社会衰退的征兆。
一
从2024年1月1日起,北大清华将交互身份核验信息,两校师生实现畅行互通。第一眼看,这似乎是关于“开放”的故事,但看第二眼,却发现这是一个扩大版的“封闭”的故事。很显然,清华北大师生互通的背后,其实是自绝于城市,自绝于社会。这一政策,方便了两校师生,却麻烦了全社会。
它向全社会宣示:清华是北大人的清华,北大是清华人的北大,但清华北大不属于全社会。
中国最顶尖的两所精英大学,以“兼容并包”文化自傲的学校,却固步自封,带头建立“土围子”,人为设置社会孤岛,让人汗颜。也许,精英大学需要重新定义了,可以比照商业逻辑,越是标榜“私享”、“私密”、VIP、独尊,就越是精英。高校的精英地位,不在于其对社会的贡献,而在于其神秘感,师生的尊贵身份。
比照清华北大,如今全国有相当部分高校,都在孤岛化。孤岛化的理由简直让人苦笑不得,说是开放校园会影响校园秩序,万一学生受伤了怎么办?这种理由,简直是对大学和知识分子的侮辱,是对大学生的人格的侮辱。
教授把自己当成大学的“业主”,为封闭校园叫好,让人鄙视。大学生把自己当小孩,以为封闭校园是在保护自己,让人遗憾。大学的领导者无视公共性价值追求,校长思维降低为保安思维,考虑的不是如何服务社会,而是自身“安全”,极其短视。
曾有一段时间,各大城市都在致力于打通微循环,让城市更畅通。现如今,这种计划似乎停顿了,议题设置都没了,更不要说执行。市政公路要经过校园、医院、单位大院,谈何容易。越是层级高的单位,越是难以沟通,越是面临讨价还价。疫情防控期间,各城市首先征用的是市属高校、党校和其他单位,省属、部属高校的协调让人望而生畏。
这也就不难理解,很多高校成了独立王国,完全不顾及所在城市的需要,市民的呼声。
二
何止大学是孤岛,是个地方都要设置一些通行障碍。到处都有栏杆,到处都有围墙,到处都要扫码,到处都要登记,到处都要预约,到处都要人脸识别,到处都要检查。
“安全”问题已经从社会的隐蔽角落走入了光天化日之下。过去,“安全”是属于专门机关,专业人士的职责,现如今,人人都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再小一个单位,也要设置安全员,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无所不包。为了预防万一,就得一万个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