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哲学及其社会思想
(一)老子的时代
老子的生存年代,在庄子、礼记和史记等古籍中,本已有明白的指示,即这些古籍中皆一致记载孔子曾见过老子,这证明老孔实为同一时代的人。胡适之推定老子的生年约当西历纪元前五百七十年,较孔子约大二十岁,与事实当相差不远。但自梁启超提出六项怀疑的理由(见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以后,老子的生存年代似乎根本成了问题。但梁氏的怀疑理由经过许多人(如张煦、叶青等)的批驳之后,很少能站得住了。继梁氏而起的一些怀疑家,其所持理由大都重复梁氏,更少新的发见;作者的目的只在阐究老子的根本思想,故不欲多费时间从事考证的批评。但有几点应当特别指出:即孔子曾问学于老聃,不仅为史记所大书特书,为老派的庄子所数数称道(见庄子天道,天运和外物诸篇),而且为门户成见素深的孔门子弟所迭次引据(见礼记曾子问篇),这证明孔子之亲自见过老子,是一无可否认的事实,因而成为老孔两派门人之共同的传说。其次,在论语中有不少的处所,如“无为而治者……”,“亡而为有,虚而为盈”,“以德报怨”等,都与老子完全相合,这证明孔子在思想上确曾受过老子的影响。即就老子的文字和思想本身而言,老子一书与后来战国时代的著作亦显然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老子实与孔子同时,或略长于孔子,曾一度为周之守藏室吏,后隐于沛(据庄子天道和天运所载,孔子曾两次见过老聃,盖一在其为周之守藏室吏时,一在沛,即归隐于沛之后也),著老子(所谓道德经)上下篇。
至老子一书的内容,像古代其他的典籍一样,不无后人窜入的伪作,故在某些节段和语句中,间有矛盾或不可通的地方。但就一般论,老子实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思想精深而较有系统(就其思想之连贯一致言)的最可靠的古籍,它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矛盾,这绝不是后世妄人所能随便假造的。
如果老子与孔子同时,则老子的时代便正当春秋的末期。这正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封建制度开始发生动摇和变化的时期(后来战国时代之最激烈的兼并局面,以及秦之建立统一集权的专制帝国,都导源于此)。
在这时期中最显著的现象,是各封建诸侯国间的战争之益趋频繁和剧烈。并且战争的范围也由黄河流域扩展到了长江流域(如楚与吴,吴与越之间,都时常发生战争,这是春秋前期未曾有的现象)。此等战争发生的原因,表面上似乎是由于“周室衰微,诸侯争霸”,而实际上却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因为自春秋开始以来,生产技术日见增进(如铁器之普遍应用,手工技术的发达等),商业经济日见发达,货币使用的范围日广,奢侈品的生产愈多。——这一切,大大地刺激了和提高了一班封建贵族的享乐欲望。封建贵族为满足其享乐欲望:一方面,在其所领有的地域内对农民尽量施行榨取,如增加地租、延长徭役、提高赋税等;另一方面,即拼命掠夺别国的领土,即向外扩大榨取农民的范围。在封建时代,战争便是封建阶级扩大榨取农民范围之唯一的手段。同时,新起的商人为了侵入邻国市场,也往往帮助了本国的封建贵族进行战争。
道德经的姬氏传本很系统,是姬周的贵族教材,实际就是面南之术。后来的其它文本,应该是根据对象人群的各自不同需要打乱重新编排的。
道德经的姬氏传本很系统,是姬周的贵族教材,实际就是面南之术。后来的其它文本,应该是根据对象人群的各自不同需要打乱重新编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