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英雄儿好汉!
刚刚从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消息,电影《上甘岭》连长张忠发原型、原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张计发,因病医治无效,6月15日在河南信阳逝世,享年95岁……
张计发是志愿军老战士、老英雄,从我很小的时候,第一次看电影《上甘岭》,就听我父亲讲过这位“张连长”。
后来上小学时,曾学过语文课文《一个苹果》。讲述了在炮火纷飞的抗美援朝战场上,八个志愿军战士坚守一个防炮洞七天没喝到一口水,但是战友之间却互相关爱、互相推让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相信70后都应该读过这篇课文。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电影《上甘岭》其实最早就取材于此。它的作者就是张计发。
保家卫国的志愿军老战士、老英雄永远值得敬仰。
如今,烈士暮年,英雄凋零,张计发能以95岁高龄仙逝,也算英雄善终了。惟愿他一路走好!
我并不认识张计发,但在他去世的这个简短消息中——95岁,抗美援朝,15军,上甘岭……这些如尘封档案一样的字眼却瞬间直击我的内心,让我心头哽咽,竟然说不出来的难受,好长时间无法平复下来。
我的父亲如果活着,今年也95岁了。
他跟张计发一样,都是1926年生人,属虎的。
而且他跟张计发一样,都是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抗美援朝老战士。
张计发当时是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我父亲在上甘岭的时候,应该是15军44师130团3连的机枪排副排长。不是一个师,都是15军的战友。
也正因如此,小时候每次看电影《上甘岭》,听父亲讲起里面的人物、场景,都是如数家珍一样的熟稔——那都是他的战友啊!
也正因如此,这么多年来,每当我面对、或说起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时,除了发自内心的崇敬,还有抑制不住的亲切——那都是我的父辈啊!
张计发虽然终老于河南信阳,但并不是信阳本地人。
他原籍河北赞皇县,1945年参加革命,打了10年仗,荣立特等功4次、一等功2次。从朝鲜归国后,他们45师驻扎在信阳,所以1966年因伤病离开部队后,他就被安置在信阳军分区干休所休养。那一年,他40岁,因伤病提前开启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一直安度晚年到55年后的今天。
我父亲是土生土长的方城小史店人,1947年参加共产党的县大队,48年陈赓、谢富治兵团解放方城时,转入陈谢兵团警卫团特务连,跟着大部队离开了家乡。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时冲进过蒋介石的总统府,然后扛着机枪一路进军大西南,解放四川,解放西昌,在云南剿过匪后,又扛着机枪跨过了鸭绿江。当兵17年,立过二等功4次,三等功多次,各种嘉奖无数。他本来也可以退养在部队的,但是因为惦记老娘在老家无人赡养,费了好大劲找领导恳求,这才在1964年转业回到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