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谁来治理中国的文化污染?
一篇名为《杜鹃花落》的小说震惊了全网,引起众怒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美化侵华日军;二是对八路军的不尊重,用词和用意均难以接受。
按我一惯的理念,人是有不同立场的,是有不同情感的,是有不同喜好的,如果你喜欢美国,如果你喜欢日本,如果你喜欢其它国家,说出对它的喜爱之情是可以接受的,我甚至认为适度美化也无所谓,不要认为日本侵略过中国就不能夸它,夸它也伤不了中国的根本,必须有这个自信。但是,如果你的目的是从心底里贬低自己的国家,是借外人的故事从心底里贬低或侮辱自己的军队,那就完全不可接受,将八路军说成“共匪”在当时的日本读物里都未必见到,如今却出现在中国人的小说里。
愤怒的网友还没有等到官方声音,文化公知已经开始唱起了反转歌,他们努力帮助李某找出“合理性”和“正确性”,他们甚至要把这篇小说翻案成一起赞歌。我本人不喜欢这种歪曲,因为读文可以读心,作者的心逃不过正常脑袋的过滤。
回顾一下近些年发生的诸多事件,又感觉这件事情发生并不奇怪。
只不过,单就这篇小说而言,我无法理解的是:
它竟出自于当地知名校长之手!?
发表的地方竟然是《河南教师园地》!?
它竟然能够被成都某中学作为试题来考!?
把这三个奇怪之处连成一条线,大家应该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中国的文化环境已经出现了严重污染,教育界的文化主轴也在出现劣质化倾向,李某不是孤军作战,他们组成了一条战线。
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国教育的文化环境,到底是怎么变的?为何变成了这样?
不妨举个例子说明,有个作家,名叫无言,获得了世界大奖,之后,他就成了中国文化的神,他的话也就成了真理,一论事,只要祭起“无言说......”,那便是终极结论,如果再辅之以其它知名作家帮腔,完全变成了铁一样的真理。他,成了中国文化环境的最高含量元素。
看到被污染的文化土壤,我有时真有心绞痛的感觉,为什么呢?
因为研究“无言”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战略,已经投入了巨额科研经费在他身上。
因为整个社会价值观和是非观已经朝着“能力=正确”和“成绩=正确”这样一种最简单的推论轨道前进。
因为越是底层爱国者越是有被定义为极左的可能性,甚至还有可能被定义成反那个啥的可能性。
因为我越来越感觉到爱国正在被负定义,甚至有可能因此被封杀失声,爱国被污名化正在成为一类人用尽心机做作的暗局,“爱国者”也正在被等同于“一事无成者”。
因为我没有看到文化土壤改良的改造药方,不只是没打算用药,而且还有人在为这个土壤的广泛覆盖创造条件。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