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评巴黎奥运开幕式:雕花大床与邪典电影
“盛筵已经开始,但没你的座位!”
01
本来对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不太感兴趣,但现在大家都在说,就也来说两句。
我觉得,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展开讨论。
形式上,巴黎奥组委将开幕式从体育场搬到开放的城市空间,以塞纳河为舞台,以巴黎城为背景,以历史为线索,以文化为主题,让观众的视野穿越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建筑工地、公寓阳台、手工作坊以及大街小巷……,彻底走出了传统奥运开幕式神殿一般的封闭空间,去中心、去权威、去等级,普通市民都可以参与,的确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感。
这种形式的开幕式,既是对古希腊奥林匹克传统的回归,也必将深刻影响此后的奥运会和其他运动会。
无论如何,平等,不被人界定为没有资格参与而被拒之门外,是绝大多数人所希望的。
2019年,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北京你好》中,葛优饰演一位出租车司机。他是多么渴望在奥运开幕的那一刻进入鸟巢啊,然而,“盛筵已经开始,但没你的座位”,“我们”毕竟不是“他们”。
与这种难以言说的隐痛相比,巴黎的平等与开放,更显弥足珍贵。
02
内容上,巴黎奥运开幕式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自由主义的标杆式作品,有一点文化上的反潮流意味。
巴黎奥运开幕式体现出的天马行空一般的想象力,也许正是这个没有出路的时代所需要的,尽管想的不一定都对。
有些内容是对基督教进行解构,甚至冒犯,比如对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的戏仿。
马克思早就说过,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中世纪以来,基督教在欧洲一直是统治秩序的一部分,既然如此,解构一下又有何妨呢?至少能够使人们在精神上短暂地获得自由。
有些内容涉及到法国历史,比如断头王后玛丽手持自己头颅唱歌的片段。
在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并将国王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玛丽送上了断头台。
能够在面向全世界观众的奥运开幕式中坦然地展示这一幕,不妨可以说是法国人的一种文化自信。
当然,毫无疑问,巴黎公社的缺位,证明这种自信还很不彻底。
回首2008,我们会发现,北京奥运开幕式中,只有宽袍大袖的古典中国人,没有现代中国人,近现代长达100多年的中国革命,在开幕式中没有任何痕迹。
不理解中国革命,又如何理解今日中国呢?
所以,缺乏文化与历史自信,可能是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最大缺陷。
另一部分引起争议的内容,涉及到LGBT群体。
我理解很多人对这一部分内容的不满,但这些内容只是一种象征,试图展示法国主流社会是多么包容,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所言,“这就是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