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特朗普,还是哈里斯,对中国有什么分别吗?

2024-08-07 2398 4
作者: 王缉思、胡然、赵建伟 来源: 中美聚焦

  过去几周,美国总统大选风云骤变。

  早在春末夏初,各国已经开始就前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以及现任总统拜登连任两种可能性进行评估。对许多国家而言,这两种可能性预示着截然不同的地缘政治前景,而美国在其中的角色也会迥然不同。

  然而,7月13日至21日的短短九天,特朗普遭遇枪击,拜登宣布退选——颠覆了整个美国大选的局面,加剧了美国未来政治走向的不确定性。

  对此,许多国家仍然预判了两种背道而驰的走向——如果卡玛拉·哈里斯当选,她将延续拜登的国际主义外交政策;如果特朗普及其搭档万斯赢得选举,美国将走上孤立主义的道路。

  不过,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情况有些不同。

  八年前,特朗普放弃对华“接触”,转而采取对抗性政策。其治下的美国不再将中国视为贸易伙伴(偶尔称作“对手”),而是开始将中国界定为“修正主义国家”、战略竞争者,甚至是威胁。

  2021年上台的拜登政府,对华政策调门有所缓和,实际上却强化了美国对华战略转向,甚至在一些问题上比特朗普政府走得更远。华盛顿政策圈似乎形成了一种跨党派共识,认为现在必须将中国视为主要对手,越来越多的分析人士也主张以冷战的视角看待中美关系。

  从中国的角度看,美国两党并未就中国问题和全球事务提出不同方案,而是都采纳了强硬的对华路线,深刻反映了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比两党对华立场更重要的,是美国国内对华不同层次的认知分析及其实际政策涵义。在中国,多数观察人士不期待美国对华政策会发生重大转变,他们探究的只是,当前美国政策圈中的哪种思路可能最终成为主流。

  在对华政策辩论背后

  由于中国的政治结构和舆论管理,很难准确了解中国领导层对美国国内的对华政策辩论作何感想和回应。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大致了解中国人是如何鉴别这场辩论背后的驱动力的。

  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通常是其国内政治的直接反映。这种现象在美国尤其明显,美国国内的重大辩论很容易扩展到外交事务,包括华盛顿的对华政策制定。不论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口号,还是拜登的“中产阶级外交”主张,都生动体现了美国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之间的紧密联系。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高度极化的政治环境塑造了其对外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美国优先”原则主要是为了回应美国选民对全球化和移民问题的担忧,其政策结果就是,提高贸易壁垒,限制移民,同时减少美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参与度,把美国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放在首位。

  拜登政府同样声称,其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内选民的利益,普通美国人的福祉也与国际事务密切相关。因此,出于与特朗普类似的国内政治考量,拜登的外交政策试图重构国内产业政策和国际经济规则,以回应美国选民的诉求。

查看余下8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美婊不好好学习,只能天天向下。
0条回复
依靠别人活着,结果是死。
0条回复
美帝亡我之心不死,要使中国不变色,既要对付美帝,更要消灭汉奸,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没有汉奸内应,美帝再强大也对我国无可奈何,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就是最好的见证。
0条回复
别忘了贸易战、新冠都是特朗普任上搞出来的。这是个疯子。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