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截止目前,人工智能对弱者并不友好
很多重大的事情,对社会中不同人群的意义,往往是不一样的。人工智能可能也是如此,对于这一点,英伟达的黄仁勋与硅谷失业的程序员的感觉一定会很不一样。
我一点都不否认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一点都不否认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以熟视无睹。这里的问题之一,就是从目前的情况看,人工智能对弱者似乎并不友好。
从管理到统治
有人以导航软件为例,说明人工智能是如何从对人的服务演化到对人的管理的。
一开始,导航软件只是你的仆人,为你提供各种路况信息,告诉你哪儿有摄像头,但由你来决定最终走哪条路。到了某个路口,你的直觉想要往右转,但算法告诉你往左转。多经过几次你就会知道,算法比你的直觉更可靠,最好还是听它的。
慢慢的,算法开始变成你的代理人。你只需要告诉它一个选择标准,比如“走距离最近的路”或者“走红绿灯最少的路”,算法就会为你自动选择路线,其他的不用你操心。这个场景在自动驾驶时代马上就会实现。
再接下来,算法会变成你的管理者。假设早高峰时,环路的主路堵车,辅路相对顺畅,而每个人都相信算法的判断。这时候,算法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去走辅路,那样会马上造成辅路的拥堵。算法只会让一部分人从主路分流到辅路,而让另一部分人仍然保持在主路上。
这个时候,算法就不再是“你”的代理人,而是管理你的人。
一位研究者说: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通过扩大或限制权力、增加或减少机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另一位研究者米娜迪则提出一个更值得警惕的说法:被锁链锁住的世界。她甚至认为,那可能是一种比灭绝更糟糕的命运。
让我们往下看。
算法对人的锁住
说管理,说统治,其实有点矫情,有点言过其实。因为导航软件中的算法给你的还是一种方便和舒适。但事情并非总是如此。
我原来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紧生活。最典型的情景是:大厂那些带着一脸疲倦在快深更半夜才踏入家门的996们,在路口红灯转绿时第一个冲出去甚至连红灯有时都闯过去的外卖小哥们,早晨揉着眼睛打着哈欠背着书包的学生们。其实,被卷入紧生活的,又何止是他们?
而所有这一切,又都与所谓的管理不无关系。实际上,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被管理得越来越科学了。
有人讲到这样一件事情:某市的一家科创公司,给员工发了一种高科技的坐垫,并要求员工都要用。这样,就可以监测每个人的心跳、呼吸和坐姿等,可以发现每个员工在不在工位上。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