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平:殖民统治不可能为台湾带来真正工业化

2024-09-29 697 1
作者: 汪小平 来源: 中国历史研究院

  “殖民地工业化”论宣扬“侵略有理”、“殖民有功”,试图激起“亲日反中”舆论,扭曲台湾民众的家国认同,不仅数典忘祖,更是汉奸洋奴思维,无非想“挟洋自重”,以为“台独”张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台独”分子借用西方现代化理论,鼓吹“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工业化有功”。这种论调无视日本对中国台湾的殖民压迫特别是对台湾经济形态的束缚裹挟,是虚无历史、为“台独”鼓噪的谬论。

  打断自主的工业化进程

  台湾的工业化建设肇始于洋务运动时期,直接动因是加强海防建设、抵抗列强侵略、维护中国领土主权。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入侵台湾,中法战争期间,法国也派兵大举侵台。考虑到台湾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列强的勃勃野心,中国的有识之士呼吁重视台湾、开发台湾、建设台湾。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任职期间,于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推行洋务改革。

  行政民生方面,刘铭传重划台湾行政区域,在台湾省下设三府、一直隶州、十一县、三厅,同时整理台湾户籍制度,编查户口、清丈田地、鼓励农业、招抚团结少数民族。在安定台湾社会、理顺地方秩序的基础上,刘铭传将当时最先进的铁路、电信和邮政技术引入台湾。1886年,他委派官员招股集资,为铁路建设筹集资金。1887年,刘铭传在台湾设立铁路总局,聘请技术人员负责设计和测量工作。经过四年多努力,台湾第一条铁路——台北至基隆铁路于1891年正式通车。1887—1888年,台湾还设立三条水陆电报线路:陆路线路从基隆、淡水经台北直达台南,实现纵贯全岛的通讯线路建设;水路线路一条通往福州,另一条则连接澎湖与安平。这些电报线不仅为台湾省内的通讯交流提供便利,而且进一步密切两岸联系,为推广普及电报技术起到示范作用。1888年,台北设立邮政总局,斥资购置邮船,开办台湾、福州、上海和浙江等地间的邮政业务。此举不仅扩大邮政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服务质量,还为大陆与台湾各地的通讯交流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台湾的新式教育也有初步发展。1887年,台北西学堂于台北大稻埕六馆街开办,聘请有留洋经历的士人张尔诚担任总监,丹麦人辖治臣和英国人布茂林担任洋教习,教授外文。学堂还教授算数、测绘和理化等现代科学知识,培养了一批洋务人才。总体来看,台湾洋务运动的发展水平,在当时是走在前列的。

  正如大陆学者陈孔立所言,“经过近20年的经营,台湾出现了全国最早自办的电报业和新式邮政,全国最早投产的新式大煤矿,全省出现了第一条铁路、第一台电话、第一枚邮票、第一盏电灯、第一所新式学校,出现了自己经营并敢于与外人竞争的轮船,出现了有数以千计现代工人的矿区,也出现了最初的民族资本。许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成效蔚然可观,使边疆海岛新建的行省,后来居上,成为全国洋务运动中的先进省份”。台湾学者戴国煇引用日本军方参谋本部1895年出版的《台湾志》、日本民间团体肥后俱乐部1895年出版的《台湾岛实业一斑》及日本人所编《台湾铁道史》等资料,指出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时,近代化建设已经颇有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台湾地区的工业化建设不可能取得彻底成功,它如中国其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一样,深受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干涉和压迫。以台湾制茶业为例,西方商人在清末台湾的茶叶生产和运销中占据垄断地位,而日本的入侵和殖民统治,更对台湾的工业化进程造成毁灭性打击。

查看余下6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