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澄:为了新中国建国与国庆的人们


  ——庆祝新中国建国75周年

  现在有许多人和许多部门不愿意说“建国”两个字,其实我们新中国就是重新建国,我们要从法理上、政治上、历史上与旧中国做一切切割。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建国!建国!建国!

  在新中国建国75周年到来之际,我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为配合我们东城区委宣传部和北京电视台联合拍摄的专题片《迹足》节目,访问了一批我所联系的与新中国建立和国家庆典相关的人。其中有三位同志最具典型代表,他们是:

  新中国第一枚国徽的制作者,现年94岁的王永久老人;

  我们东城区的前身东单区团委第一任书记,现年92岁的金鉴同志;

  1999年在国庆五十周年国庆庆典气球方阵工程的参与者北京氧气厂老工人万国红同志。

  这些建国和国庆历史大典的重要时刻的参与者,用他们的奋斗与炽热的情感,融进了新中国的历史当中。现将他们的事迹叙述下来,作为对新中国建国75周年生日的献礼。

  一、第一枚国徽诞生在我们手里

  2024年9月11日,是王永久老人的94岁生日,这一天,他又回到了他参与制作第一枚国徽的地方——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四条小学(原东城区汪家胡同慧照寺18号)。

  这是我陪同王永久老人第二次回到这里了。第一次是在2009年建国60周年来临之际前夕,我从历史文献中查到第一枚国徽的制作诞生在我们东城区,就几经周折寻找,在北京市木材厂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终于找到了参与还当时健在的参与这枚国徽的制作的老人王永久和张福龄,并把他们接回到了这第一枚国徽的制作诞生处。当时老人家刚年过80,我与时任党史办主任的王之鸿同志接待了两位老同志。可惜,当年同行的另一位参与制作国徽制作的老同志张福龄如今已经去世。

  【2009年建国60周年前夕王永久(右)、张福龄(左)回到第一枚国徽制作地(胡澄摄影)】

  当时二位老人就跟我们详细叙述了第一枚国徽制作的经过。他们说,在天安门上悬挂的共和国第一枚国徽是1950年8月在东城区汪家胡同慧照寺18号一家叫“大庭木工厂”(旧址现在是东四十四条小学)中制作而成的。他们在当时只有十七、八岁,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培育下成长起来,担任了国营大厂的领导。张福龄退休前任北京市木材厂党委书记;王永久任家具分厂厂长。他们说,东城区是我们成长进步的起点。当年制作国徽的厂子叫“大庭木工厂”,老板叫黄香发。这个厂子是日本侵占北平时从大连一家叫"申成玉"的木工厂迁来的。日本时期的名号叫:“高岛屋木工厂”。日本人在这个厂子有投资,机器设备都从日本引进的,机械化程度很高,很先进。但从老板到工人都是从大连来的山东人。厂子占地是一个两进的大院落。王永久是建国后第一个进厂学徒的大师兄,张福龄稍晚一些,师父名叫韩仁成。

查看余下8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