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电影场上的哭声——评电影《浴血困牛山》
时间:2024年10月十六日晚。
地点:北京金鸡百花影城。
观摩电影:《浴血困牛山》
故事情节是单线条的,没有邀请什么明星大腕,更没有什么狗屁娘炮小鲜肉之类的流量明星。一律用的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演员,但却是地道的军人形象。注意:那是红军时期的军人形象。
故事极其感人:1934年,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六军团奉命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先遣探路。在红六军团进入贵州石阡县时,十八师52团为了掩护主力突围,面对数倍敌人,主动牺牲把敌人牵制在石阡困牛山浴血奋战,最后敌人居然裹挟老百姓在前边做人肉盾牌,为了不误伤百姓,一百多人宁死不当俘虏,选择了集体跳崖。
这样一个悲壮故事,把整个剧场由寂然无声变成了哭声一片。剧中散场,看到了一个个观影人带着满面泪痕和沉重的心情走出剧场。回顾那些倒在悬崖之下的英雄战士,感慨万千,始终不能走出剧情的悲壮。
我忽然想到一个词汇,这就是艺术的巨大力量。
相反,最近被热炒的一些电影,虽然也好看,也反映了人民军队的英雄无畏,但在被叫好的同时,依然在网络上差评一片,细看下去,网民们众口一词:说只是打得热闹,就是不见精神,不见思想,不见人民军队的初心,认为这带着极其严重的资本思维写就的电影,再大的票房量也不可能从灵魂深处感染观众。比如,有些被热炒的影片就没有《浴血困牛山》一样观众发自内心的哭声。
躲避崇高,回避思想,从四十年前已经被有些艺术家嘲讽挖苦开始,已经给中国艺术造成巨大危害,已经对中国电影带来了极大灾难。有的影视剧就唯恐人家说自己讲政治了,说思想了,因此有意用打打杀杀的大场面,去博观众眼球,掩盖其思想的空泛。于是观众用一句话评论说:看个热闹跟个风而已,没啥感觉。包括近期被热炒的那几部电影,基本都是如此。
《浴血困牛山》为什么感人?因为它最为鲜明的是高举思想的旗帜,努力表达中国工农红军的“浴血困牛山精神”。这个精神的内核是什么?
——信仰至上。作品通过红军战士的坚定信仰和无畏意志,体现了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在困境中,他们依然坚守信仰、服从指挥、顾全大局、主动牺牲,这种信仰的力量是他们舍生忘死战胜一切危险的力量源泉。
——人民至上。这部戏最为感人的地方,是红军战士在生死关头,首先考虑的是人民利益和生命安危。宁可跳崖也不伤百姓,不当俘虏。这种人民至上的精神,体现了红军战士对人民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担当。特别是一个俘虏被我们带入队伍仅仅几天,他本可以按照红军规矩回家种田,但是因为良心发现,因为红军为民的精神感染,他居然选择跟着红军行军,最后他本可以不跳崖,但看到鲜活的红军生命义无反顾纵身跳下百战悬崖,他也一样奋身而下,这是真正的精神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