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高校助学金制度严重冲击诚信体系
近日,媒体曝光浙江大学某贫困学生周游国内与日韩的真相,让网民深感不解和愤怒。
其实,这绝对不是今年曝光的第一起,也不是某个高校的第一起,高校贫困助学金的问题早已经存在,并且是广泛性存在。只不过,它丝毫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领贫困助学金的不一定贫困,这是肯定的。
没领到贫困助学金的不一定不贫困,这也是肯定的。
贫困助学金,在许多高校,在许多学生身上,已经慢慢变成趋势上的“共享分钱”。
所谓管理,其实也就是走走过场,谁都不会太较真,无论学生、老师还是学校,都没有把“诚信”二字看得很重。
先跟大家说两个真事:
二十年前,我也当过班导师,也经历过助学金的分配问题,当时,我选择首先开班会做思想教育,把助学金的性质和作用说得非常清楚,劝那些家庭不贫困但已经想好要申请助学金的同学用人生长远视野看待这个“小利”,不要跟真正的贫困同学抢食。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懂事的孩子们很理解我,该得的同学得到了温暖。
但是,也有同事跟我反映,他管理的班级就做不通工作,最后演变成谁交申请就谁拿。
今年前不久,我又听了一场万人级别的大报告,一位非常有分量的高级别演讲专家介绍了清华大学分助学金的“好办法”,据他介绍,清华校长很聪明,根本不考察谁贫困谁不贫困,只看学生在食堂就餐的刷卡记录,谁吃饭花钱少,就直接把助学金打到谁的校园卡上,就认定该学生是贫困生。
朋友们,你们认为这是好办法吗?
有些女生,正餐本就比男孩子吃得少。
有些女生,正餐吃得少,但零食水果吃得多,不用在食堂刷卡。
有些学生,爱苗条,荤菜吃得少,费用相对少。
有些男生,家里很有钱,不过,他在食堂吃得并不多。
有些男生,家里很穷,但自己长得个高体大,必须多吃才能饱。
照我看,这位校长的“好办法”其实是粗暴作风的表现,甚至是官僚主义做法。
当然,现在的清北,本也没有几个真正的贫困生,如今已不同往昔,贫困家庭已经很难培养出清北生,不是说没有,但占比极低,把贫困助学金发给谁都已经不重要,“好办法”好就好在名校的争食者太少。
高校助学金申请和获得随意性太强的恶果是什么呢?
简单讲就一句话:严重冲击青年学生的诚信体系,进而冲击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
有这么严重吗?有。
通过不诚信获得助学金的学生会认为,不诚信,原来是可以得到好处的,并且是可以轻松实现的,造假不难,一张纸就可以。这类学生,不排除他走出社会后还要如法炮制进而获理更大的利益。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