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业修:斩断毒瘤!对缅北及泰缅交界诈骗问题的全面审视与治理

2025-01-22 1291 3
作者: 孙业修 来源: 孙业修

图片

  一、缅北诈骗形成的历史原因

  缅北诈骗现象的滋生与发展,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根源,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这一严重的社会毒瘤。

  从地缘政治角度深入剖析,缅北地区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自缅甸独立后,该区域部分地区民族武装与政府间冲突不断,致使一些地区处于半割据局面。造成这一局面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英国对缅甸长达60多年的殖民统治结束后,埋下诸多隐患,加剧了缅北少数民族与缅甸政府的矛盾。英国利用武力,强占中国的领土,造成历史复杂的地缘政治矛盾。在历史上,缅北部分地区曾是中国的领土,比如江心坡地区,面积约27000平方公里。清朝时期,江心坡等地是中国领土,属于云南腾越道管辖。英国在殖民扩张过程中,不断蚕食中国西南边境地区。1894年和1897年,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逐步侵占江心坡等区域。此外,孟养等地也曾是中国属地,英国凭借武力强行改变边界,将这些地区纳入其殖民统治范围,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英殖民者占领中国的领土后,对当地居民的反抗残酷镇压,并对山区居民视二等公民,埋下了社会仇恨的矛盾,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对近现代的边境局势产生了深层的影响。

  民族政策方面:英国在缅甸实施“分而治之”政策,刻意将缅北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隔离开来。如在行政划分上,将少数民族聚居区单独管理,并把历史上属于中国的领土强占去后,企图用殖民统治改变文化和信仰,出现了尖锐的对立和矛盾不断。在缅国内,阻碍民族融合与交流,强化了民族差异与对立,人为制造矛盾,以达到分而治之,使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缺乏认同感。

  政治架构方面:殖民统治结束时,英国未帮助缅甸建立适合多民族的统一政治架构。少数民族在新政权中缺乏政治参与渠道,导致他们在国家事务中缺乏话语权,诉求难被倾听,加深对政府不满。

  经济发展方面:英国主要开发缅甸沿海和中心地区,对缅北投入极少。独立后,缅北经济基础薄弱,在资源分配上落后,少数民族的自身利益被忽视,进一步激化与政府的矛盾。例如佤邦、果敢等地区,民族武装为维持自身运转与发展,急需开辟经济来源。在农业等传统产业难以满足需求时,非法产业乘虚而入。由于缺乏有效政府管控,这片土地成为犯罪滋生的温床,为诈骗产业萌芽提供了土壤。

  缅甸政府违反了独立时与少数民族达成的协议,实行大缅族主义,加深了矛盾。1947年,缅甸各民族代表曾签署《彬龙协议》,该协议旨在构建一个联邦制国家,承认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保障各民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共同推动缅甸的独立与发展。然而,缅甸独立后,政府的部分举措背离了《彬龙协议》精神。“大缅甸主义”盛行,过度强调主体民族缅族的利益和地位,在国家政策制定、权力均衡、资源分配等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合理诉求。比如在政治上,少数民族缺乏足够的政治参与空间;经济发展中,少数民族地区未能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和资源、资金投入。这一系列情况逐渐引发并加深了少数民族与缅甸政府之间的矛盾,导致长期的武装冲突与不稳定局势。

查看余下7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