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谁缉事:谁的历史?谁的脸?AI古人脸复原为何难逃西方史观套路
一、“AI复原”刷屏:真是“政治脱敏”吗?
最近,国字号的媒体都在传播一个西方人用AI给古人“复原”脸做成的视频,放到网上,吸引了不少流量。乍一看好像很新奇,但是细细一看,几乎全部是西方历史的脉络,用这个来代指全球,完全是别有所图。可惜我们的媒体人完全没有任何分辨能力。往常总有殖人说,西方从来都是政治脱敏的,西方一直标榜的自由主义与多元包容,似乎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被平等看待、不受政治身份或地位的影响。
然而,视频中被“精心挑选”并复原的,恰恰大多是西方史观里扮演关键角色的政治人物,包括帝王、法老、总统甚至艳后——这些无一不是主导了西方历史发展叙事脉络的人物、是各自时代拥有超强政治权力或重大象征意义的“核心人物”。这哪里是什么“超越政治”?明明还是在玩“政治剪辑”的老套路,只不过包装得更炫酷、更科技化。
这就非常讽刺了:一方面,西方自称已“超越政治”,坚持人人平等、崇尚自由;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历史选择和传播过程中,他们仍然以各类政治领袖为核心关注点,令更多普通人的面孔甚至非西方地区的政治与文化精英都被忽视。就拿东方的历史人物来说,能得以“露脸”的寥寥无几,往往只停留在那些极具象征意义或能满足西方好奇与想象的“标签化”形象上。
二、“自诩自由”却对政治领袖爱不释手
某些人喜欢拿“西方自由主义”说事,觉得凡事到西方就自动升级成“一切正确”。但咱们看看这些“露脸”的人物,你会发现他们几乎都在西方宏大叙事里扮演过举足轻重的政治角色。皇帝、法老、总统、艳后……这些能调动人们对于“权力、神秘、征服、魅惑”等想象的符号,恰恰最能吸睛,也最能投射西方主流想要传递的价值和历史观。所谓“政治脱敏”,不过是他们披着“自由、多元”外衣的一次自我审美盛宴:既能回顾自己引以为傲的历史节点,又能顺带巩固在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
这个视频说到底,不过是穿着“自由主义”外衣的一种刻板剪辑——西方仍然牢牢把持着选择权和定义权,用自己熟悉、舒适的政治脉络去选择、塑造并展示“历史”,从而在全球舆论场中继续巩固自身的话语主导地位。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去政治化”,而在于谁在决定这些历史人物的出现标准、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以及由谁来界定“重要”与“有价值”。如果这份筛选始终只服务于西方自己的历史叙事,那么所谓的“多元包容”其实依旧是一种单向度的文化输出,并未真正实现跨文化平等对话。
三、孔子:“安全”的东方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