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 一饭难忘是人民:我的诗集《花甲懂事集》出版有感及其战略诗品读


图片

  战略一定是温暖的,战略家一定也是有人情味的

  少年文章颂戎马,

  人老诗词唱三秦。[1]

  花甲不悔懂事迟,

  一饭难忘是人民。[2]

  ————

  注释

  [1]“三秦”,我从小生长在陕西西安,还在陕西渭南大荔插队四年,在临潼教书两年。1985年离开陕西后对家乡充满感情,人入花甲之后恋乡之情日益深沉,这些在我的诗集中表现明显。

  [2]“一饭”,唐代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图片

  战略一定是温暖的,战略家一定也是有人情味的

  这是一部别具一格的战略诗集,汇集了作者我多年来的战略诗作,每一首诗都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和独到的战略见解以及对国家、民族和世界的深切关怀。作者以诗人的情怀和战略家的敏锐,将复杂的战略科学、人生哲学问题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诗歌语言,让读者在有色彩的文字阅读中,领悟到战略学的魅力。这些诗作继承了中国诗歌中战略诗的传统,并赋予新时代的创新,它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它在政治与文学的交叉中,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了解诗化的战略学和有色彩的人生智慧的宝典。

  事实上,“政治诗”及其中的“战略诗”在中国传统诗词中不仅占据相当的篇幅,而且还占据着最耀眼的高地。这些作品的作者都带有浓重的致力于改造世界的儒风。中国历史上比较好的战略诗多出在国破家亡时期。如朱熹所言:“大率文章盛,则国家却衰。如唐贞观、开元都无文章,及韩昌黎柳河东以文显,而唐之治已不如前矣。”事实上,唐在玄宗开元年间已险象萌动,同时唐诗中的战略锐风也起于“青蘋之末”。

  诗人,尤其著名诗人热衷从政似乎是唐朝政治的一道风景,高适大概是其中既懂诗歌又懂政治的战略诗人。与李白相反,高适在中唐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中总能“义而知变”,即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他三次出塞,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他通过诗表达出关于政治战略的深刻思考,一扫以往诗界淫艳刻饰、佻巧小碎的诗风,鞍马为文,横槊赋诗,雄浑简远,指事言情,大开大合,《旧唐书》评价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与唐诗相比,在战略诗中经历亡国之惨痛的南宋诗人的作品尤显锐风。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北宋惨灭于北方金人之手,对宋朝那些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是一大刺激。他们逃亡到南方后,就少了“横看成岭侧成峰”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闲意和“兴亡百变物自闲”的洒脱,多了一种“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的豪情和“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使命。当时包括朱熹在内的南宋文人的写作氛围是救亡,而不是弥漫于北宋的“之乎者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比较北宋那无问西东和禅意十足的作品,南宋的文学诗词则有了更强烈的战略回响。

查看余下6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向张文木老师致敬。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