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不与美国对抗”论缘何能在中国流行


  自美国发动对华新冷战以来,一直都有人教训中国不要同美国对抗,他们用各种委婉的学术的表达把这一论调推上各路媒体的显著位置上,形成相当鲜明而强烈的舆论诉求。

  譬如,有人这样的说,“中国要引领世界,就要从世界格局的角度出发,目标不是对抗美国,而是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不能只从双边关系来看中美关系,要从世界秩序的角度看”。

  还有人这样讲,“要坚决避免与美国和西方滑向对抗”,“中国有很多对外博弈,但我们不是任何国家的敌人。敌意经常存在,但成为敌人却是一系列互动的结果。中国这么大的力量,只要我们决心不做谁的敌人,对方就单独完成不了与中国完全敌对关系的塑造”。

  上述这两种说法既流行又权威,还都打着著名人士的旗号,因而也相当流行,俨然成了脍炙人口的金句警句一般。

  但仔细琢磨一番,则上述两种表达却相当耐人寻味,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其一,都是先给中国戴上一顶高帽子,看起来好像是在褒扬中国、站在中国立场上了

  第一种说法用“中国要引领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帽子把中国抬起来,抬到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高度,俨然乎中国就应该身居九霄俯视人间而不能与凡尘为伍、不能与任何人计较短长一般;第二种说法更直接,说什么“中国这么大的力量,只要我们决心不做谁的敌人,对方就单独完成不了与中国完全敌对关系的塑造”,把中国的力量形容到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高度,好像任何人都只能同中国友好而不敢或不能同中国敌对一般。

  其二、都相关把责任拍到中国的头上,似乎中美对抗关系存在与否,一概都取决于中国了

  第一种说法在给中国戴上大帽子后,就对中国严厉鞭笞、痛下杀手而毫不客气了,说什么“不能只从双边关系来看中美关系,要从世界秩序的角度看”,什么“目标不是对抗美国”。似乎中国不把美国当目标,中美两国的对抗就不存在似的。

  第二种说法更是无聊的狡辩,说什么“敌意经常存在,但成为敌人却是一系列互动的结果”,这里先是把“敌意”与“敌人”分割开来,玩弄可鄙的文字游戏,在此基础上又说什么“成为敌人却是一系列互动的结果”,这不纯粹是在扯王八蛋么!难道当年日本侵略中国成为中华民族的死敌是因为中国同他们“互动”了吗?那个时候只要中国不同日本“互动”,日本侵略者就不是敌人了吗?同理,当年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成为中华民族的死敌,也是因为中国同他们“互动”了吗?那个时候只要中国不同西方侵略者“互动”,他们也就不是敌人了吗?

查看余下7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