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家国情怀日趋淡漠,谈何实现伟大复兴
国家与民族任何时候需要这样一些人,这些人把国家民族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同自己的发展结合起来,他们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发自内心的忠诚,矢志为之奋斗牺牲,为此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西汉为国捐资助边的卜式是这样,南宋精忠报国的岳飞是这样,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这样,黄花岗烈士们还是这样,狼牙山五壮士以及千里冰霜脚下踩的红岩志士们更是这样……可以说,古往今来,这样的仁人志士代代相继,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以特定的方式闪耀自己的光辉,以自己的奋斗撑起一片天空,以燃烧自己来照亮华夏神州,从而彰显每一个时代的正向与辉煌。
现在,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崛起的伟大道路上,更需要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但是,现如今这般深怀家国情感的人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呢?
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应该讨论也可以深入讨论的社会历史命题。当然,不同的说法与意见在所难免,不妨各抒己见。以笔者近半个世纪的观察、对比,具体的感受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国家与我们的民族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不可忽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与问题呢?从个人经验主义出发,窃以为如下三个原因值得注意:
其一,私人占有与私有观念泛滥成灾,其程度达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底蕴,但现如今这样的底蕴却被无情地践踏;“天下为公”,这是中华民族贯穿上下的历史传统,但这样的传统也被残酷地蹂躏。现如今实际的情形是,私字当头、私欲泛滥、私有万岁!在家国问题上,流行所谓“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关心小民尊严”,把个人与国家分割对立起来;在“德”与“财”的关系上,不但失去了“德”主“财”辅的既定格式,而且总体上“德”已被“财”挤压到相当不堪的地位,在各行各业都几乎找不到自己的落脚点。说句难听的话,有史以来的中国社会群体镜像,从未有像今天这样掉在钱眼里,从未像现如今这般“缺义少德”。
客观公允地说,人性自私是社会的产物,想要彻底断绝私欲和私有观念,目前还不具备社会基础条件。但同时还必须承认的是,天下为公也是社会的产物,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建立起代表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或代表社会共同利益的公共制度体制,并以这种公共的制度体制及其思想体系来维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就这个意义说讲,公私矛盾及其处理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古往今来的圣贤达人无不注重把限制和约束私欲与私有当做经纶济世、经略体国的重要内涵,一方面要激发人内在创造力,一方面还要约束人的个体欲望,使之服从和服务于公共利益发展的大局。中国古代所谓礼教甚至整个儒家学说,其主要功用就在这里,就连宗教教义都不鼓励任何形式的私欲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