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昌明: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帝国——西方殖民主义的鼻祖、“教父”


钱昌明: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帝国

——西方殖民主义的鼻祖、“教父”

  葡萄牙、西班牙,同处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位于半岛的西部,三面被西班牙包围,仅西边濒临大西洋,占地92082平方公里。葡、西两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班牙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也是葡萄牙的历史。

  古代伊比利亚半岛曾是罗马帝国一部分。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该地区成为西哥特王国(接受基督教)。8世纪10年代,阿拉伯帝国由北非侵入该地区,732年通过图尔一战,伊斯兰扩张势头被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击退,止步于比利牛斯山脉。此后,该地区在反抗阿拉伯人统治的“收复失地运动”斗争中,形成雷翁王国等许多小王国,葡萄牙曾是雷翁王国的一个州;后该州独立,1143年葡萄牙正式成为独立国家。

  古代世界,亚非文明发展最早;其后,欧洲虽有过希腊、罗马时代的“辉煌”,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期间,西方世界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方。直到15、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殖民帝国横空出世,这才有了近代西方的兴起,并独领风骚。葡萄牙、西班牙堪称是近代西方最早的殖民帝国。

  葡萄牙殖民帝国

  15世纪时,葡萄牙王国人口刚过百万。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国,凭籍探险、欺诈和武力,经过半个世纪的对外殖民掠夺与扩张,迅速变身欧洲第一殖民帝国。

  近代世界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这一发展过程,既是历史的一种进步,同时又是一种血与火的野蛮。近代的资本主义制度,把私有剥削制度推到了最高、也是最后的发展阶段;同时,人类也为此承受着最为深重的灾难(至今已经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甚至还在继续孕育毁灭人类的核大战的灭顶之灾!)。

  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资本的不断运作与增殖,就是“私欲”的无限膨胀。而资本的积累、增殖与运作,伴随着的是掠夺、屠杀,剥削、压迫——即不断地制造人间罪恶的过程。马克思说: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论》)葡萄牙、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历史,生动地印证了马克思这一观点。

  14、15世纪的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像热那亚、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等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是资本的雇佣关系。构成这种关系:一要有资本;二要有被雇佣的劳动力;三要开拓市场。资本与劳动的结合,产生商品;商品通过市场(货币形式)交换,实现资本增殖。这样,通过:生产——流通——再生产(货币——商品——再货币)的方式,实现资本的不断运作与增殖。在这一循环过程中,黄金、白银——作为“一般等价交换物”(货币),成为一种必不可少、且具有非常特殊地位的金属。为此,西欧的商人、新兴的资产阶级和王室贵族、高级教士,无不沉浸在“寻金热”之中。

  其时,威尼斯商人的《马可波罗行记》,把东方的中国描述成“遍地黄金”的“天堂”,极大地刺激了他们对东方商品与财富的渴求;奥斯曼土耳其对拜占庭和整个近东地区的控制,阻截了东、西方的商贸交通,促使西欧需要从海上寻找一条通往东方的新的通道。另外,中国指南针与火药的西传,使欧洲掌握了航海与热兵器(枪、炮),造船技术的发展和“地圆说”也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为了控制商贸要地,为了追求东方财富,加上占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濒临大西洋,沿岸南下经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望),葡萄牙率先进行了探寻新航路的冒险活动。

  1415年葡萄牙王子亨利,打着宗教的旗帜——宣扬基督教的“普世主义”,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渡海峡攻陷了北非摩尔人(伊斯兰教)的贸易重镇休达港,建立了葡萄牙向外进行殖民掠夺、扩张的第一个据点。历史学家把此一军事行动,视为近代欧洲向外扩张的起点。

  亨利首次冒险的成功,很快得到有关各方的支持。国王给予经费,并授予他享有部分航海与贸易垄断特权;教皇任命他为“骑士团团长”;亨利还办起了航海学院,研究航海设备、技艺,培养专门人才。此后,他组织了多次航海探险活动,把马德拉群岛收入葡萄牙版图;1441年他创造了沿西非海岸南航的新记录——到达布朗角(今毛里塔尼亚的努瓦迪布角),并带回10个穆斯林俘虏。1448年亨利派人在布朗角的阿尔金岛建立永久性的堡垒,成为葡萄牙后续扩张的重要据点。1454年,教皇尼古拉斯五世又特许葡萄牙垄断西非海岸的海上交通线,让其控制了绕非洲海岸通往东方的航路。

  1460年亨利病逝,但他已为葡萄牙殖民帝国的扩张事业奠定了基础。由于亨利的航海活动,这时,葡萄牙已把从直布罗陀海峡到几内亚湾——约3500公里的西非海岸线纳入自己版图(包括马德拉群岛)。

  亨利死后,葡萄牙以航海探险为形式的对外殖民掠夺、扩张活动,继续进行。1469年,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五世与大商人戈麦斯达成协议:容许戈麦斯拥有对几内亚的贸易垄断权,并可获得从塞拉里昂往南发展的“机遇”;戈麦斯必须每年向国王缴纳20万雷阿耳(葡币),并必须每年以推进100里格(1里格=6269米)的速度,在西非沿岸往南“探险”。结果,戈麦斯很快就获得了高额回报。他从西非把一船船的奴隶、象牙和黄金运回葡萄牙;“黄金海岸”、“象牙海岸”等地名也由此产生。仅五年时间,戈麦斯的船队又为葡萄牙征服了近3000公里长的海岸线,这相当于亨利当年的全部“探险”成果。

  1481年,若奥二世继任王位,把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推向一个新的阶段。1842年葡萄牙在加纳(黄金海岸)建立了军事要塞圣乔治堡,作为葡萄牙在非洲海岸的权力与领地的中心;同时,又把它作为进行新的殖民掠夺和下一步军事扩张的基地。

  1482年、1484年,葡萄牙通过卡奥船队两次南航,把它的殖民势力扩展到了刚果河(扎伊尔河)口,又增加了1000多英里的海岸线。

  1487年,若奥二世再派出迪亚士船队,进行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伟大航行。这一次,迪亚士不仅把葡萄牙人开辟的新航路再延伸了1260英里;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把船队驶入了印度洋。在归途中,迪亚士在非洲南端看到了一个大海岬,并把它命名为“风暴角”——后被若奥二世改称为“好望角”,以寄托他找到通往印度航道的期望。但若奥二世在取得成功的同时,却犯了一个无法弥补的大错:他拒绝了热那亚水手哥伦布的游说,未能支持他的“探险”航行。这促使哥伦布转向求助,让西班牙完成了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航行。

  美洲的“发现”,激化了葡萄牙与西班牙两个殖民掠夺者之间的矛盾。1493年5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调停下,规定:以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殖民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此即“教皇子午线”。1494年6月,葡萄牙与西班牙再签订《托德西利亚斯条约》,在“教皇子午线”基础上往西略作调整(把美洲的巴西划给了葡萄牙)。就这样,两个殖民强盗,打着基督教的旗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欧洲以外的世界,如同切西瓜一样一分为二地瓜分了!

  1495年若奥二世去世,侄儿曼努埃尔继任王位。1497年7月,葡萄牙进行了它最为重大的一次通往印度的探险航行——派出达·伽马船队。该船队拥有4艘船、170名船员,除翻译、牧师和军人外,大多是由奴隶和死囚组成。它是一支探险队,更是一支强悍的战斗队。达·伽马被国王授权,既是大使,又具有商人和军人统帅的多种身份,可根据需要使用这些头衔。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传播基督教义”,“取得东方财富”。同年12月,船队绕过好望角;次年3月到达了东非的莫桑比克。

  其时,东非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城邦国家,其文明水平完全可同葡萄牙媲美。只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宗教和商业利益,各城邦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与斗争,尚未统一。葡萄牙人通过利用矛盾、笼络马林迪苏丹(今肯尼亚)的手段,在当地站住了脚跟。同年5月,达·伽马在一名熟悉印度航路的向导(阿拉伯航海家马杰德)帮助下,到达了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在归途中,由于热病和坏血症,导致许多船员的死亡,被迫弃焚了一条船。9月,达·伽马带着1/3人员和两条船返回里斯本,虽说损失惨重;但他从印度带回的胡椒、肉桂等的价值,远超过本次远航总费用的60倍!至此,葡萄牙人真正开辟了从一条从欧洲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并进一步开始了对东方的殖民掠夺和扩张活动。

  1500年3月,经过周密的准备,曼努埃尔国王又派出一支远征舰队。委派贵族卡布拉尔统率,包括13艘舰船,1200余人。舰队不仅“发现”了南美的巴西,并再次去到印度。那时的印度完全是一个地理概念,除北部是莫卧尔帝国,其余地区全是一个个小王国。这一次,葡萄牙人采取了相互离间、“炮轰卡利卡特城”的方式,把它变为自己永久性的贸易和武装据点。此后,葡萄牙几乎每年都派舰船远征印度,不断扩张它的势力。

  1505年,葡萄牙正式向印度委派了第一任“印度总督”弗兰西斯科·德·阿尔梅达。这位“总督”果然不孚所望,很快控制了东非海岸与阿拉伯和印度的贸易,并把柯钦变成葡在印度新的贸易中心。在1508年的第乌海战中,阿尔梅达打败了阿拉伯人和印度人组成的联合船队,完全控制了印度洋的制海权,确立了海上霸权。

  1510年,第二任“印度总督”阿尔布克尔克,征服了果阿,把它成为葡萄牙在东方进行殖民掠夺的统治中心;1511年控制了马六甲(满剌加)。1522年,葡萄牙人又占领雅加达,1562年和1564年再把安汶和持尔纳特变为它的属地,完全占领了摩鹿加群岛(即马鲁古群岛,今印度尼西亚群岛东北部)。此后,葡人又把触角伸向中国的澳门、日本的长崎。

  到16世纪全盛时期,葡萄牙已成为跨越地球一周的3/4地区、占有40多个领地(包括非洲、美洲、亚洲)的西方第一殖民帝国。

  西班牙殖民帝国

  1230年,伊比利亚半岛上的雷翁王国,合并于卡斯提王国。1479年,因卡斯提女王伊莎贝拉同阿拉贡国王斐迪南联姻,两国实现了合并,成为西班牙王国实体。1492年西班牙攻取了阿拉伯人的最后一个王国——格拉纳达,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但西班牙这一国名(“España”腓尼基语,意为“野兔”),迟至1837年才正式使用。

  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历史,几乎是紧随葡萄牙而起,且同是始于航海探险。然而,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出现,却是在一次偶然中与哥伦布的命运紧密相联。

  哥伦布“发现美洲”

  意大利热那亚水手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1——1506),怀着“地圆说”的信念,制订了一个横渡大西洋去到东方的探险计划。他先是求助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的支持;然而,其时迪亚士已在进行发现“好望角”的航行,国王也不信他向西航行的“地圆说”方案;加上若奥的顾问们断定哥伦布仅仅是为了获得大笔酬金而来,故加以拒绝。哥伦布无奈,只得转向求助西班牙。

  几经周折,哥伦布终于以一个异国陌生人的面目,出现在西班牙的宫廷里。其时,斐迪南国王和伊莎贝拉皇后,正在为部署对格拉纳达的统一战争而伤神,只是把哥伦布计划作为拟订从军事上包抄敌人后路方案而稍加留意。然而,极大多数大臣都嘲笑哥伦布的计划,认为这只是个“头朝下、脚朝上”(按“地圆说”的假设)的一种荒谬妄说。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哥伦布的计划遭拒,1491年他黯然离开西班牙王宫。

  一天,穷困潦倒的哥伦布路过拉·雷伯特修道院(The  convent of  La  Rabida),无奈地上门想去乞讨一些面包和水,正巧遇上了修道院长。院长被这位乞讨者陌生的外来口音所打动,就此攀谈起来;当听完了哥伦布倾注自己全部心血的方案后,竟大受感动,当即表示愿意帮助他。原来这位修道院长是皇后伊莎贝拉的“教父”,随即给他写了一封致皇后的信,表示赞同哥伦布的计划。哥伦布重又返回王宫,这次国王赏赐给了一头骡子(作为坐骑)和一些体面的衣服,但仍一直未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他很失望,决心离开西班牙转道去法兰西,把自己的计划奉献给法国国王,遂不辞而别。

  也许只有失去了才会珍惜。当伊莎贝拉获悉哥伦布已去法国边境的消息后,她立即派出使臣紧紧追赶,直到一个山口的关隘处追上了他,并以皇后的保证才止住了他去法国的步伐,这就有了历史上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远航。国王与哥伦布签订了《圣塔菲协议》:任命哥伦布为新获得土地上的“统帅”和“总督”;允许他获得从这些土地上征收并保留1/8的金银财宝和利润;并获得了“海军上将”的军衔和“唐”——这个贵族的标志。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圣玛利亚号、平松号、尼娜号)、120名船员,踏上了开辟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征途。当时欧洲人的航海活动,主要是在地中海地区,仅有葡萄牙人在非洲沿岸进行,很少有人去过大西洋。人们普遍对这个大洋有一种神秘的恐惧感,把它称为“黑暗的海洋”。

  哥伦布的船队先到了加那利群岛,然后,船员们带着巨大的忧伤,向这最后一块所知道的陆地告别,驶向那未知的大洋。哥伦布对同伴们讲马可孛罗书中的故事,大讲远方伟大、神秘的中国,力图激发船员们的热情。他还使用了两本《航海日志》:一本是真实的,自己看;另一本是虚假的,供同伴们看——故意缩短航行距离。目的为了排除船员们的害怕与担忧的心情。

  天气很好,风总是由东向西吹着,船队离欧洲大陆愈来愈远。经过三个多星期的航行,他们一直没有见到过陆地。在漫长的航行中,却遇到一次又一次的惊恐与失望:

  船员们曾经发现罗盘指针不再指着北极星,(当时他们不知道这是正常的磁偏角现象),使他们感到害怕;船队曾经被巨大的海藻团所缠绕,一度让船队动弹不得;更有好几次曾经观察到了“陆地”,但最后发现这只是天上的一片浮云┄┄。

  随着时间的推移,船员们越来越感到惊恐。他们害怕将再也盼不到西风,以致返航无望。单调枯燥的航海生活,单一的食物,炎热的天气竟使淡水开始变质,这些使这些西班牙人越来越感到:这个外国人(哥伦布)是不是决心要以牺牲他们的生命,来换取自己的美梦?他们偷偷地策划了一个阴谋,打算把哥伦布扔入大洋,然后立即返航;回去说哥伦布是在船头上观察星星时,不幸失足掉入海洋里了。

  哥伦布识破了这个阴谋,他通过对船长的说服工作,向那些密谋者提出要求:容许再给他三天时间。如果三天后再找不到陆地,他愿意听从处置。原来哥伦布已经发现了飞鸟,他预判这证明离陆地已经不远了。果然,10月11日,船员们也发现了一条带着草莓的荆棘树枝,这时,他们才相信已经与有人居住的陆地邻近了。

  1492年10月12日,一个美丽的小岛显露在西班牙人的面前。哥伦布以为他已到达了印度,立即换上了鲜红的服装,登上这个小岛。他在海岸插上了西班牙国旗,随即跪在地上,亲吻着泥土。同时,裸露着上体围着草裙的印第安人正在惊奇:这些穿着光鲜服饰的人,是不是从天空云层中、从长着翅膀(风帆)的船飞下来的?不久前还打算把哥伦布扔进大海的船员们,这时却向他欢呼,热烈地拥抱他,亲吻着他的手。庆幸是哥伦布的冷静、沉着与坚定,让他们的航行赢得了胜利。

  其实,哥伦布所到达的这个小岛,根本不是印度;而是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也叫华特林岛。美洲的土著居民却因他的这一错误,成了“印第安人”。船队又航行到了另外几个岛屿,最后到达了古巴岛和海地岛。1493年1月4日哥伦布起航回国,3月15日回到了西班牙。其后哥伦布又分别于1493年、1498年和1502年,进行过三次航行,考察了中南美洲的许多地方,但始终没有找到心目中的印度和中国。1506年他孤独地逝世于巴利阿多里德。

  哥伦布远航,虽没有到达印度和中国;然而正是他的远航,奠定了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基础。他在1492年10月14日的《航海日志》中写道:

  “这些人(按:指印第安人)根本不会摆弄武器┄┄用上50人就能征服他们,并使他们做一个人想要他们做的事”。

  哥伦布的这几句话,连同葡萄牙人的“榜样”作用,不仅鼓励了西班牙人,而且还激励着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直至整个欧洲人,在此后整整的三个多世纪里,掀起了对亚、非、拉地区的残酷的殖民掠夺与征服战争。

  征服中、南美洲

  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帝国的建立,可分为三个阶段。那就是:征服西印度群岛,征服墨西哥地区和征服秘鲁地区。

  1492年12月,哥伦布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据点(“纳维达德”——意为“圣诞节”),至1502年西班牙全部掌控了海地。其后,西班牙又以海地为基地,把殖民势力扩张到了整个西印度群岛:1508年侵占了波多黎各;1509年占领牙买加;1514年征服古巴。在侵占了西印度群岛后,西班牙的殖民势力再持续地向南推进。

  中美墨西哥地区是美洲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老的玛雅文明,就在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今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一带,是他们培植了玉米、西红柿、甘薯、烟草等多种重要农作物。玛雅人早在4000年前,就进入文明时代,形成奴隶制国家,公元4到10世纪到达全盛时期。它们建造了富丽堂皇的神庙、陵墓和宏伟的纪念碑。1946年发现的博南帕克神庙,是其卓越的艺术古迹和代表作。玛雅人创造了象形文字,既表意又表音,语言已有3万个词汇。文字被祭司集团所垄断,用来写诗,写神话,写祈祷文和编年史。数学上,他们采用20进位制,会使用“零”的概念。天文历法上,能算出日食的时间;定一年为365天,为18个月,每月20天,年终加5天。公元10世纪初,玛雅文明遭到严重破坏(原因至今未能破解,仍是个谜),只有尤卡坦半岛北部得以保持至15世纪。

  1325年,阿斯特克人在部落首领的统率下,在特斯科科湖畔定居下来。以后,建立城市,不断扩展,其领土东到墨西哥湾,西到太平洋。到15世纪,阿斯持克人社会非常繁荣:有灌溉农业,种植玉米、蚕豆、甘薯、棉花和西红柿等作物;建造了壮丽的金字塔式的神庙、堡垒和引水桥;还建立起特诺奇蒂持兰城(即今墨西哥城)。

  如果说,西班牙人征服西印度群岛,靠的是一个哥伦布;那么,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实际上是靠了另外两个人,这就是:科尔特斯和皮萨罗。

  埃尔南·科尔特斯,1485年出生于一个西班牙的麦德林古老世家。他17岁弃学从军,1504年到西班牙的殖民地圣多明各,成为那里的小农场主。1511年,科尔特斯跟随委拉斯开兹参加了征服古巴的战争。后被任命为财政官,还当选过古巴圣地亚哥的市长。

  1518年,已成为古巴总督的委拉斯开兹,任命科尔特斯出征墨西哥。科尔特斯组建了由11艘战船、508名步兵组成的战斗队,装备有16匹战马和10门火炮,加上100多名水手、200名奴隶,于11月启程。其时,墨西哥境内的阿斯特克奴隶制帝国,统治着北起新墨西哥和得克萨斯,南到哥斯达黎加的69000平方英里的地区,总人口约600万。然而,国王蒙特马苏二世,是一个对内残暴、对外软弱的统治者。面对西班牙入侵者,他根本不想抵抗;而是采取给敌人送厚礼,以求退兵的方案。

  然而,蒙特马苏二世的软弱,并没有换来科尔特斯的宽容;相反,更刺激了他的贪婪,侵略者要的是阿斯特克帝国的全部。结果是:软弱者越软弱,强硬者越强硬。

  科尔特斯在尤卡坦海岸登陆后,干脆下令焚烧了所有的船只。目的是要坚定所有征服者的决心。他要让大家懂得:已经有来无归,只有死战,取得胜利才有活命。同时,他充分利用托通那克部落对蒙特马苏二世统治的不满,煽动叛乱,形成内外勾结、里应外合之势。

  1519年11月8日,科尔特斯率领队伍到达阿斯特克帝国首都——特诺奇蒂持兰城,蒙特马苏二世亲自开城门迎接,表示欢迎“访问”。特诺奇蒂持兰城的繁华远超西班牙人的想像,惊得他们目瞪口呆。科尔特斯充分利用自己所受到的礼遇,反客为主,耍手腕反把这位愚蠢的国王囚禁起来。最后蒙特马苏二世在科尔特斯的要挟下,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下令把主张抵抗的人全都抓了起来;还以最高军事和宗教领袖的名义,召开酋长会议,迫使他们服从、效忠于西班牙国王和科尔特斯;打开“蒙特马苏宝库”,献出了他父亲珍藏的所有宝藏。

  软弱和屈辱,仍未能保住蒙特马苏二世的性命。1520年初夏,由一位祭司领导的印第安人起义中,他在扮演一名“劝和者”角色时,被愤怒的人们用石块活活砸死。科尔特斯凭着800名西班牙兵力,通过挑动印第安人之间的矛盾,充分利用6万名反叛的“印第安联军”,于1521年用血腥的战火,征服了自加勒比海到太平洋沿岸的广大区域,重新命名为“新西班牙”。

  双手沾满了印第安人鲜血的科尔特斯,为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被西班牙国王任命为“总督”、“总指挥官”,晋封为“巴尔侯爵”。1547年他死于一次在返西班牙的归途中。

  另一个人叫皮萨罗,他是西班牙征服秘鲁——南美地区的主要殖民者。

  当时南美有一个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据有以秘鲁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它统治着自北至南、绵延3000多公里的版图。印加文明与玛雅文明、阿斯特克文明一起,是古代美洲的三大文明之一。

  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出生于1475年,是一名西班牙军人的私生子。为人健壮有力,且机智多诈。年轻时参加过庄园主械斗,后去意大利打过仗。1502年,随新任殖民地总督到了海地。1510年参与去哥伦比亚的探险队,1519到1523年任新建的巴拿马市市长。1524年又组织探险队去南美西海岸探险,发现印加帝国,他称这块土地为秘鲁。

  受了科尔特斯征服阿斯特克人“伟大业绩”的刺激,皮萨罗提出了一个征服印加帝国的计划。他的计划遭到了巴拿马总督的否决,于是就转而直接向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提出请求。国王批准了皮萨罗的计划,任命他为巴拿马以南沿岸新发现的965公里地带——新卡斯蒂尔省“总督”。于是他回马拿马组织了一支队伍,并于1531年1月向秘鲁进发。远征队只有一只船,180个人和37匹马。

  真是老天不长眼,命运之神居然眷顾了皮萨罗。其时,印加帝国老国王恰好去世,两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内战:南部地区支持的阿塔华尔帕王子赢得胜利,继承了王位;北部地区支持的另一王子阿斯卡尔遭到失败,致使印加人内部分裂,整个北部地区在内战中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与蹂躏。因此,当西班牙人向印加帝国进军时,整个北部根本就不设防。北部地区仇视国王的氛围,使皮萨罗制订了一个大胆的“擒王”计划。皮萨罗通过与国王使臣的接触,提出要在北部的卡尔马卡城会见阿塔华尔帕国王。

  1532年11月15日,皮萨罗同阿塔华尔帕国王在卡尔马卡城会面。皮萨罗向国王提出接受基督教和接受西班牙国王统治的两项要求;遭到拒绝。皮萨罗立即翻脸,下令事先埋伏的骑兵攻击国王卫队,并亲手擒获了毫无警惕性的阿塔华尔帕。整个猝不及防的战斗,仅仅只进行了半个小时。

  国王被俘投降,印加帝国立即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皮萨罗利的用乱局和印加人内部的分裂,控制了局面。1533年8月,他又背信弃义地处死了印加国王阿塔华尔帕,同年11月,占领了帝国都城库斯科,把这座20万人口的城市洗劫一空。印加帝国就此消亡。

  皮萨罗征服了印加王国,控制了今天的秘鲁、厄瓜多尔的大部分地区、智利北部和玻利维亚的一部分,为西班牙殖民帝国征服了在南美的领地。但其本人却在取得这些辉煌“胜利”后,在与其同伙因分赃引发的互斗中,于1541年6月被仇人剌死于利马城(该城于1535年建造)的豪宅中。

  占有菲律宾。

  1519年9月,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之命,率船队开始横渡大西洋,作环球航行。船队由5艘帆船、265名船员组成,配有68门火炮,携带两年的给养。船队沿哥伦布的航线到达美洲,再沿美洲的东海岸南下,1520年10月,终于发现绕过美洲南端、连接太平洋(因麦哲伦祈求“太平”而得名)的麦哲伦海峡(初名为“万圣海峡”,后世为纪念麦哲伦而改现名)。

  1521年3月,历经千难万险,麦哲伦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根据国王查理一世的承诺,麦哲伦成了该地的“总督”。4月27日,当麦哲伦以殖民征服者的身份,登上马克坦岛去征讨不服从的部落时,结果被酋长拉普拉普的标枪扎中被杀。1522年9月,残余船队(仅只一艘船、18个人!)返回西班牙,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1569年黎牙实比被任命为菲律宾“总督”,1571年率兵攻占马尼拉,至此,亚洲的菲律宾,也成了西班牙殖民帝国的一部分。

  葡、西殖民主义的罪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藏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资本主义来到世间,就是掠夺、屠杀和奴役。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制造的殖民主义罪恶,成了近代西方殖民者的鼻祖与“教父”。

  欧洲人的探险、开辟新航路,其首要目标,就是为了追求黄金和财富。因此,在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所到之处,第一件事就是寻觅与掠夺黄金。

  随着西非探险殖民活动的进展,原先缺乏黄金的葡萄牙,开始变为拥有大量黄金的富有之国。从1457年起,它铸造了大量克罗塞多金币。有人估计,自1496年到1521年,从西非向葡萄牙每年流入的黄金,约相当于17万金币!

  西班牙在美洲掠夺到黄金、白银更是难以计数。黄金首饰曾是印第人的饰品。哥伦布在海地时,就曾勒令14岁以上的印第安人,必须按年上交一定数量的黄金。如到时不能完成,当格杀勿论。

  科尔特斯向墨西哥的阿斯特克人进攻前,阿斯特克国王蒙特马苏二世曾向他献礼求和。礼物中有两只大圆盘,就是纯金银制品。圆盘直径均在6英尺(1公尺约3.2英尺)以上:一只代表太阳,用纯金制成,重800盎司(1盎司相当于31.1克左右,800盎司约为25公斤!);一只代表月亮,用纯银制成,重460盎司。

  皮萨罗在征服印加帝国过程中,曾一次从印加国王勒索到黄金13265磅,白银26000磅。

  从哥伦布踏上西印度群岛后的150年间,西班牙人通过明火执仗的抢掠,强迫印第安人在墨西哥、秘鲁等开挖金银矿等手段,从美洲获得了约875吨黄金、约45000吨白银。

  葡、西殖民主义者有一个基本逻辑。那就是:欧洲以外的世界,均为“无主的土地”;非基督教徒,都不是“上帝”的子民,可以彻底地剥夺他们的一切权利。这一逻辑就是近代西方所遵循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不仅掠夺他们的金银财宝,且视当地人的生命为草芥,可任意残杀。

  葡萄牙、西班牙在创建殖民帝国的过程中,对殖民地人民进行了种族灭绝性的屠杀。仗着热兵器的优势,凡葡、西殖民者足迹所至,无不都是以当地居民的鲜血洗地。

  1415年,作为欧洲殖民主义向外扩张的开端——葡萄牙王子亨利突袭北非的休达港,就是从屠杀开始的。亨利就是因为在这场血腥屠杀中建立了“功勋”,才被封为“骑士”的。以后,葡萄牙人在征服东非与印度的过程中,屡屡实行“屠城”。如1500年12月,卡布拉尔船队炮轰卡利卡城,整整持续了一夜,死人无数。仅洗劫港口的商船,就一次性杀害了无辜船民600人!1502年,达·伽马船队再次炮轰卡利卡特城,还把向他们兜售海鱼的38名渔民吊死在桅杆上示众,后又将他们碎尸以震慑劫后余生。再如,1511年8月,葡萄牙人侵占马六甲,照例实行“屠城”,把马来人杀了个精光,剩留下少数与马来人对立的印度人、缅甸人和爪哇人,以利自己日后的统治。

  西班牙人在征服中、南美洲的过程中,一直实行恐怖的屠杀政策。

  从哥伦布踏上美洲土地的那一天起,屠杀印第安人的血腥就开始了。特别是他第二次到达美洲开始统治西印度群岛后,更是变本加厉。据美国学者霍华德·津恩(Howard Zinn)在《美国人民的历史》(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中揭露:

  哥伦布于1494年登上希恩潘尼拉岛时,岛上有近20万的印第安人。但到了1508年,仅短短14年中,数以10万计的印第安人在战争、奴役和挖掘淘金中消失了,岛上只剩下6万印第安人。津恩教授问道:这不是种族灭绝又是什么?

  西班牙人在征服墨西哥的阿斯特克人的过程中,仅在一次重大祭祈活动中,就杀死了600名印第安酋长和3000名平民!1532年9月,在一次突然袭击的战斗中,皮萨罗的骑兵就屠杀2000多名印加人。

  中南美洲在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印第安人人口锐减。例如:海地岛,西班牙人入侵时有6万,到1548年时仅剩下500人;牙卖加岛,1503年西班牙人入侵时有人口30万人,到1548年时,几乎完全被消灭了;秘鲁和智利,16世纪前半期有印第安居民150万,过了50年只剩下30万人。据西班牙人自己估计,16世纪前半期,被他们杀害的印第安人约有1500万人!(参见《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出版)

  除了屠杀,就是在被征服地区掳掠人口,作为奴隶进行贩卖。

  早从15世纪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探险”时代起,欧洲殖民者就开始掠卖非洲黑人。

  1441年,享利王子组织的探险队,从摩洛哥南部劫掠了10名非洲穆斯林,带回欧洲,卖作家奴。1444年,又专门组织了“捕猎队”,在西非捕捉了235名奴隶,从此,奴隶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并整整持续了4个世纪。葡萄牙人还把塞内加尔河口的戈雷岛,作为专门从事奴隶贸易的重要枢纽和中转站。仅1450年到1500年这半个世纪,葡萄牙人在西非就掠卖黑人达15万人!

  葡萄牙人开了头,随后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也都相继紧跟,进行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殖民者组织的“捕猎队”,偷袭黑人村庄,烧毁房屋,把黑人捆绑着押往停泊在岸边的贩奴船,往往一夜之间把一座座黑人村庄变为荒无人烟的废墟。为扩大奴隶的来源,其后殖民者干脆采取以枪枝、火药诱骗某些部落酋长,挑动部落间的战争,在交战中将成批的俘虏出卖给欧洲的奴隶贩子。在欧洲殖民者的挑动下,这种部落间的“猎奴战争”,始终没有停止过,造成非洲黑人的大量死亡。

  据黑人学者杜波依斯研究结果,400年间,从非洲运抵美洲的黑人不下1500万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的黑人,约为此数的5倍。整个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了1亿精壮劳动力,其中60%是运往美洲而损失和牺牲的。

  (《近代西方的“兴”与“衰”》连载之一)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