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敬重自己民族英雄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1956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90周年。中国政府举办了一次规格极高的纪念活动,毛泽东和主要的国家领导人都出席了会议。同一天,毛泽东还在《人民日报》上以《纪念孙中山先生》为题发表文章。文章不长,仅600余字,但语言十分热烈,其中用了400多字来称颂孙中山的伟大一生,用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等高度评价的词语,并多次用“丰功伟绩”来颂扬孙中山的历史功绩。毛泽东对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人物多有评论,但像该文如此之高的评价,在他评价人物的所有文章中实属罕见(还有一位是鲁迅,被毛泽东誉为“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空前的民族英雄”);而且,文章强烈表达出一种出自内心的个人情感,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应景文章。他说:“孙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这里,毛泽东没有以共产党的代表身份来说话,而是表达了个人的感受。这在中共类似的纪念文章中是很少见的。毛泽东深情地赞颂孙中山“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称自己“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且以此而自豪。
翻开中共的历史就能看到,毛泽东始终对孙中山抱有敬仰之情。早在1938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13周年时,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纪念大会上就满怀敬佩地说:在为革命事业进行40年艰难曲折的奋斗中,“孙先生总是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再接再厉。当着多少追随者在困难与诱惑面前表现了灰心丧志乃至投降变节的时候,孙先生总是坚定的。”
应该指出,在中共高层中像毛泽东这样敬仰孙中山的人并不多。许多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的人对于贴上“资产阶级革命家”标签的孙中山往往抱有一种不屑的态度。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党内有一种情绪,不喜欢孙中山,这种情绪在相当广大的党员中存在着。认真说,这种情绪是不大健全的,是还没有真正觉悟的表现。”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这种情绪作了批评:“关于孙中山,在我的报告里很说了几句好话”,“对于孙中山讲得是否太多了?不多。”,“对党内一些人存在不尊重孙中山的情绪,应该说服。”毛泽东还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孙中山的确做过些好事,说过些好话,我在报告里尽量把这些好东西抓出来了。这是我们应该抓住死也不放的,就是我们死了,还要交给我们的儿子、孙子。”
为什么毛泽东如此敬仰孙中山呢?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同样,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敬仰与鄙视。心之相通,才能引起由衷的共鸣;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才会有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