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0年,我们好像忘记了三件事……
浩荡丰富的2020年已经过去,但有些事儿,好像也被我们抛之脑后了。
先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慢慢来叙。
1.
那是1988年的秋天,位于莫斯科格拉诺夫斯基大街2号的一家商店门前,突然聚起蜂拥的人群。一家面积不大的商店,成为了街头的焦点。
这是一家为少数“特殊顾客”服务的特殊商店,那一天是这家店被宣布关闭的日子。
苏联普通百姓曾经把这类特殊商店的特殊顾客,称为特权阶层。
“我们的共产主义贵族”,这是苏联平民对那些特权人士的称谓。
这个特权阶层在勃列日涅夫时期逐步形成,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演变。
正是这个特权阶层,对苏共从内部瓦解起了催化作用,成为推动苏联剧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早在七十年前的十月革命之后,战争和饥荒严重威胁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句《十月革命》电影中瓦西里脍炙人口的台词,一时成为流行的经典语言。
今天的人们可能难以相信,作为列宁身边的工作人员,竟然会为一小块面包推来让去。
但这却是历史的真实,列宁那一代领导人的真实。
电影中的情节是根据当时一个真实的故事编写的:1918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遇到粮食危机,在一次人民委员会会议上,时任粮食人民委员的瞿鲁巴突然晕倒,紧急召来的医生检查后发现他是饿昏的。
作为苏维埃政府主管粮食的最高官员,他拥有调拨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但却没有从中为自己留下能填饱肚子的食品。
2.
列宁当即建议设立“疗养食堂”,让这些为人民日夜操劳的同志们能够吃饱肚子。这是完全正确和无可非议的。
可是,列宁导师当年倡议设立的“疗养食堂”,竟然在苏共执政的后期慢慢扩展为“特供商店”,规模、数量特别是性质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半个世纪后,只有苏共的高级干部可以凭着特殊证件出入那些没有任何招牌的神秘大楼。那些莫斯科最大的特供商店,每到周末就有一辆辆高级轿车停在门前,把整条街堵塞得满满当当。
在那里,有丰富的法国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美国香烟、瑞士巧克力、意大利领带、奥地利皮鞋、英国呢绒、德国收音机、日本录音机等外国名贵以及苏联国内稀缺的商品,可谓琳琅满目。
一位苏联记者曾公开地说:“对于上层人物来说,共产主义早已经建成了。”
这样的商店仅在莫斯科就有100多处。
当时,克里姆林宫的特权阶层有自己的规则:职务越高,特权越大,享有的种种物质待遇同普通群众之间的反差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