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马特:一代底层青年的残酷青春物语

2021-01-05 1597 0
作者: 凌岛 来源: 激流网2020

1.jpg

  最近,四川美院教授李一凡拍摄的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上线,突然掀起一波回忆杀,让杀马特这个消失了很久的文化现象再次回到了大众视野中。在这部在豆瓣收获了8.7的高分的纪录片中,导演李一凡采访了67位曾经的杀马特,细腻地揭示出这个群体不为人知的一面。

  一

  杀马特一词源于英文单词smart,可以译为时尚的、聪明的。杀马特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另类甚至是怪诞的青年形象,是一种流行于西方都市年轻人中间的一种时髦反抗文化。但是,当后工业社会中时髦的西方朋克文化被东方工业社会中的底层青年接纳的时候,它便发生了完全的变异。

  在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中出现的杀马特青年们,基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正如导演李一凡所说:“玩杀马特的全部都是90后农民工,而且都是农民工二代,都有留守儿童的经历。绝大部分人有中小学辍学的经历,初次进厂打工的平均年龄在14岁左右,最小的只有12岁。”他们是世界历史中规模最大的一场工业化运动的产物。

2.jpg

  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市场经济变革和剧烈的社会变动,中国迎来了制造业的爆发式增长。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一座座劳动密集型工厂拔地而起。在一条条快速转动的流水线上,坐满了勤恳麻利的农村中青年。他们一只脚踏入了城市,但另一只脚还在农村。他们在城市打工挣钱,但父母孩子都留在农村,依靠农村的土地来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他们被叫做“农民工”—— 一种从农民到工人的过渡形态,十多年后,在21世纪更快速的工业化浪潮中,他们的子弟也卷入了这个历史进程。那些曾经的留守儿童们,在缺乏良好的教育投入的情况下,不得不重复他们父辈的命运。他们十二三岁就辍学出来打工。在别的孩子还在读书的年纪,他们却为了要挣钱讨生活。

  他们被迫长大成人,在流水线当一个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机器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流水线上站着睡着,不小心被机器切到手,被拖欠工资……对于年幼的他们来说,这些都是经常发生的事。

3.jpg

  流水线吞噬了他们汗水、青春和梦想,却换不了在城市里最低限度的尊严和体面的生活。在富士康的工业森林中结束了自己生命的打工诗人许立志曾经这样写道:

  我们沿着铁轨奔跑

  进入一个个名叫城市的地方

  出卖青春,出卖劳动力

  卖来卖去,最后发现身上仅剩一声咳嗽

  一根没人要的骨头

4.jpg

  打工诗人许立志

  他们是中国第二代农民工,也是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工人。与半无产阶级化的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彻底脱离了与农村和土地的联系,甚至连种地的技能都丧失了。农村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家园,但城市又不愿意接纳他们。于是,他们陷入了深深的身份迷茫:“我是谁?”“我的未来在哪里?”正如某位社会学学者所说,当代新生的工人阶级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像一个到处飘荡的幽灵,没有声音、没有身份、没有栖身之所。”

查看余下7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