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知识分子为何群起为帝国主义战争辩护?
所评图书:
书名:《大战:1914-1918年的世界》
作者:(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
译者:钟虔虔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索恩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同盟国与协约国阵营已经形成已久,尽管开战的具体发生看上去有些令人猝不及防,但人们还算是有所预期。德国历史学家、柏林洪堡大学政治学教授赫尔弗里德·明克勒指出,如果说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滑向战争,还能寻找到不可避免的理由(皇储被刺杀、保卫斯拉夫兄弟)的话,当时的德国其实并没有充足的开战理由。
尽管后来的历史学家、政治学家都很清楚,德国滑向战争的根本原因是陷入了英国、法国、俄国组建的包围圈——但这种理由在当时无法清晰的向德国人民有效阐明,而且在国际关系场合也算得上是牵强。
德国的知识分子——请注意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国一直长期是欧洲乃至世界的知识和思想中心,类似于而今美国在思想界的地位——开始致力于发掘战争意义。这些知识分子以神学学者、哲学学者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人文学者为主。他们成功的找到了德国开战的理由。
因为从现实政治的逻辑,无法充分论证德国开战合理,所以就从神学和哲学角度进行建构,让战争上升为战争目的。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在其所著的《大战:1914-1918年的世界》一书中就谈到,德国知识分子将德国参战说成是一个高尚的计划,即拯救人类、拯救文化、拯救欧洲。这就意味着,战事进程哪怕不顺利,也不能否定德国参战的正当性。
很有意思的是,几十年后,美国发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时,开战理据也并不充分。美国本国的一些保守右翼分子,以及美国以外的美国霸权追随者,也同样学到了德国知识分子20世纪初的创意,即在现实逻辑无法自洽的情况下,诉诸于神学和哲学角度,从形而上的视角为美国开战论辩。
知识分子中也有冷静的声音。马克斯·韦伯就意识到,这场战争的目的大讨论实际上就是一堆文人在不负责任地胡说八道,通过推销和扩散对国家和人民毫不负责的观点来捞取个人好处。韦伯本身是一名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也是德国“世界政策”的拥护者,但他对于德国利益的深刻考量使他没有逢迎那种浅薄贴合战争狂热的文人论调。《大战:1914-1918年的世界》书中指出,韦伯意识到德国知识分子发明的开战逻辑,在政治上授人以柄,并刺激民粹走向不正常的狂热。
〇 谁是真正的敌人?
开战的中前期,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多数成员以及像马克斯·韦伯这样的自由派,认为俄国是主要的敌人。这一点上很接近于意识形态立场。因为沙皇俄国在整个19世纪,就是反动欧洲的宪兵,镇压了东欧和中欧所有解放运动和进步运动。俄国还将数千名进步知识分子和作家流放到西伯利亚,或是强迫其流亡到西欧。而且,战事进程也有助于佐证将俄国视为主要敌人的观点:战争初期,俄军率先攻入东普鲁士,烧杀抢掠,军纪崩坏,这加剧了知识界对于俄国的反感。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