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边境战争对印度的影响:原形毕露,慌不择路
印度,历史上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从没有出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直到1947年英国退出南亚次大陆,印巴分治,印度独立建国,它还在为中央集权式还是联邦制国家而争吵。
英国人在200多年时间内,对印度采取的是中央集权式管理,所有权力集中在总督一人手中,1947年之前,英国在印度从来没有实行过联邦制。
然而,英国在治理印度的实践过程中,又采取了分而治之手段,在政治方面,保留着几百个土邦王公的特权,确保他们各自为政,无法建立横向联系;在宗教方面,当印度教势力坐大时,英国则支持伊斯兰势力,“全印穆斯林联盟”就是在英国支持下建立的,用来制衡印度国大党。
1935年英国颁布《印度政府法》,赋予了印度各省自治的法律权力,明确了中央和地方分权原则,目的是为了阻止印度向中央集权方向发展。
因此,印度独立后,无法解决几百个土邦和省混杂在一起的分裂局面,几乎所有土邦王公都反对中央集权,否则,他们将失去权力。
1949年11月,印度制宪会议颁布宪法草案规定,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一个具有议会制政府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民主的共和国”。
印度一开始就处于精神分裂状态,印度共和国三要素没有一个是真实的:
“社会主义的”,印度无非是叶公好龙,自欺欺人,一个连土地改革都不敢实施的国家,居然自称社会主义。
“世俗的”,“种姓制”仍然根深蒂固,谁会相信印度人民党政权是一个世俗政权?
“民主的”,美国将印度封为“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是出于政治需要,一些“印吹”将印度吹为民主之光,恐怕连它们自己都不信。
这些问题跟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有何关系?
一、印度精神分裂式的自我认知,使得它无法认清自己;
二、不是通过流血牺牲赢得的独立,使得印度认为自己“和平”继承了大英帝国在南亚次大陆势力范围。它不仅是南亚霸主,而且要新中国接受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当新中国结束刚成立时的国内混乱局面,稳定有力地向前发展时,印度认为“边境”问题出现了。
1959年边境小冲突到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期间,中国政府在中印边境问题上,始终坚持和平解决原则,对新德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尽力避免用战争方式解决争端。
但印度政府和议会却一意孤行,严重误判中国人民的决心,严重低估解放军的力量,结果兵败如山倒,一溃千里。
这场战争的惨败,将印度晾在了一个极为尴尬的位置,原形毕露:
一、重新组织全面军事行为,报复中国,印度既没有胆量也没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