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豪华”博士教师团,公立精英教育下的不平等
上个星期,深圳中学豪华的教师招聘阵容在网络上引发热议,2020年,该校新招聘的66位老师中,有21位博士,6位博士后,这些新老师们清一色来自各大名校,除了清华、北大、中科大,还有剑桥、牛津的海归。事实上,深圳中学的豪华教师阵容在2019年便已经引发过一次大讨论,而除了深圳中学之外,其他的高中“名校”,譬如人大附中、华中师大附中等,都曾经因为聘请名校硕博毕业生当中学老师而上过新闻。网络上对于这类事件的讨论集中在博士做高中老师是不是大材小用,为什么名校博士要去高中教书这样的问题,但这样的讨论总让人觉得隔靴搔痒,无法触及教育公平问题的重点。
在我们看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博士是不是应该做中学教师,我们要追问的问题是,为什么博士做中学教师成为一个问题,是哪些人在享受上限越来越高的优质教育资源,无法进入这些“明星高中”的、数量更广大的普通学生是否能够享受由公共财政支持的优质教育资源,这种优质教育资源在公立教育系统当中也高度集中又意味着什么?
深圳中学2020年新入职教师名单
01
博士做中学教师背后的价值逻辑
在此,我们无意进入讨论博士是否有足够的教育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好的中学老师,从深中和其他高中名校学生在网络上的评论来看,他们对于自己老师的教育水平是满意的。我们要问的问题是,人们说博士做中学老师是“大材小用”的背后是一套什么样的假设?
在这个一切都被商品化的年代,物品、情感和人(或许尤其是人),都被标上价格标签来进行评判。在这个讨论中,人的价值与其受教育年限正相关,受教育年限越高,他/她所承载的价值期待也越高,“博士”则是现有教育系统可以授予的最高学历,这也意味着“博士”在教育象限已经获得最高赋值,他们被期待通过学术研究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也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然而,“大材小用”观点的支持者显然认为对于博士的学历而言,中学老师的职业贡献不足,其社会地位也与博士的头衔不相称。
反对方则不以为然,指出深中所提供的薪资与科研岗位已经持平,而职位所附带的住房福利的现金价值在房价惊人的深圳亦是不可估量,更不要提作为深中老师可以与其学生的家长(多半是公务员、都市白领、科技新贵等中产阶级乃至精英阶层)建立关系,这一职业所附带的社会关系网络也成为可以随时变现的社会资本。
这一讨论中的正方与反方都忽略了“人”除“价值”之外的因素,这里,人只是因其劳动可以换取的现金而被定义。当博士成为中学老师成为讨论热点,名校硕博毕业生进入企业成为高薪金领却被津津乐道,少有人质疑这样的就业出路对于名校毕业生而言是不是“大材小用”。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由于种种结构性因素而无法获得良好教育机会的人,譬如职校生,则被认为理所当然应该接受坎坷的职业生涯,长工时、低工资甚至被欠薪、被践踏尊严,都是对他们“学历低”的惩罚。在这样的一套讨论里,“学历”创造不平等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必须的,否则便是知识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