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鹏:“妇女”不美吗?
几乎每一年3月8日妇女节,都有一些人要对“妇女”这个词耿耿于怀。
商家营销的时候,总把妇女节叫做“女神节”,某些高校甚至曾把3月7日定为“女生节”,总而言之,就是不提妇女二字,似乎这两个字天生低级,没有X格,不够美一样;说一句“妇女”,似乎就戳了肺管子一样。
有人故意把“妇女”曲解为“已婚女性”,甚至在各种营销文案中鼓吹“我不是妇女,我不过妇女节,谁爱过谁过”。实际上,我国官方界定,14岁以上的女性都属于妇女,14岁以下都是儿童,并不存在已婚未婚的区别。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妇女似乎就是下面这个形象。
而很多女性想象中,很多商家的营销文案中,女性则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小仙女”的形象,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反差式的营销手法,塑造了女性就该“貌美如花、不事生产、依附男性”的形象,实际上,是对女性的物化。
甚至有一段时间,居然有微博营销号搞出了“回到民国当姨太太”的文案,这才是历史的倒退,是封建思想的回潮。
资本家们给女人们准备了一套一套奇奇怪怪的产品和价值观,让消费主义把她们高贵的人类之心束缚在了促销广告上,本来,她们同样是可以从事工业、农业、文学、物理、数学、经济、政治、军事的。然而,越来越多的她们困死在消费主义的盘丝洞里,困死在家庭主妇的慵懒和琐碎中。
于是,职业女性们纷纷放弃自己的才华和追求,转头投入那个杀人不加血的温柔乡,自己给自己穿上小鞋,心心念念的总是自己的容颜和丈夫的感觉。当年革命先辈们流血牺牲帮她们打开了鸟笼子,她们却舍不得鸟笼的奢侈华丽,转身自己关上门,锁上锁,顾影自怜。
成为“小资产阶级情趣”的女性,是没有武德的,一切的浮华和奢靡只是梦幻泡影,你没有劳动,没有掌握生产力,你就只是个附庸,商品化了自己,而这个商品的保质期很短。
今天很多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很多女性作家,沉迷于描写宫斗宅斗小说,创作一些后宫戏,开口闭口“主母”、“姨娘”、“嫡出”、“庶出”、“小姐”、“丫头”,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文化的倒退,想要回到那个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
实际上,新中国女性地位之高,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在封建时代、哪怕在中华民国时期,女性都一直是男权社会的附庸,在乡下,许多女性依然要裹小脚、当童养媳、被贩卖,莫说军阀娶十几房姨太太,政客、地主、文人知识分子.......但凡有点特权的,都能把女性当作玩物,那些当红影星、名角,甚至可以当作礼品一样送来送去。广大女性被剥夺了生产、读书、自由婚恋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