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财政干部眼中的农村现状

2021-03-18 10036 10
作者: 白靖平 来源: 陕北印记

  严格意义上来讲,我的农村生活是这样划分的,12岁以前,在村里读小学,彻底农村娃娃,念书,放驴,干农活;13岁至18岁,城里读中学,寒暑期及忙假,除了学校补课外,回农村老家,也干农活;19岁至22岁,南京读大学,寒暑假回农村老家,少干农活;22岁至24岁,外地工作,春节回农村老家,不干农活;25岁以后,在县城工作,经常回农村,不干农活。

  这么多年,自己作为一个往返于城市与农村的“候人”,不可谓不奔波,但这同时也给我这样城里的农村人,农村的城里人的双重感觉:以一个“乡下人”的视角来看现代城市生活,同时也以一个“城里人”的视角来看现代化冲击下的农村生活。

  就当下我的感觉,农村生活现状较为突出者是人口问题、土地问题、产业问题、婚姻问题、养老问题、大病问题和传统习俗的崩解问题

  01

  人口问题

  1991年,我刚上小学的时候,一个班里有30多个孩子,1996年,我小学毕业的时候,班里只剩下9个孩子。这么多娃娃哪去了?大部分跟随大人流向城里,小部分流向外乡。

  父母未进城之前,我母亲在村里开个小卖部,租赁村委的办公房,在我的记忆里,每当黄昏的时候,村委跟前人言鼎沸,孩子、大人、老人,聚集在一块,好不热闹。大家都满怀希望,认为好日子就在眼前。人是活在希望中的,希望使人精神焕发,做起事来,劲头十足,认为前途光明,幸福感也就大大提高。而现在村子里所感受到的,似乎并没有这种充满希望的朝气,倒是处处显出暮气沉沉。

  以总人口在城里和村里的分布比例看,生活在城里占80%,生活在村里的占20%。现在村子里居住的有:70%的是70岁以上的老人,20%的是60岁以上的,5%的是50岁以上的,5%是50岁以下的。在村里,40岁以上都叫做年轻人,而自嘲是没本事的人。

  40岁以下的大都在城里。有的是因为工作而在城里。诸如我,通过高考等一系列考试等渠道,在城里有了稳定的工作,而彻底的居住在城里。

  有的因为生存而在城里。大部分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本事在城里打工赚的钱比种地或者放羊来的收入多,再者为了孩子的读书问题,待在城里。

  有的是因为面子而在城里。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了,一部分年轻人在城里没有生存的技能,但是死活要待在城里,因为面子,自己待在村里多丢人。

  有的因为城里而在城里。一些人待在农村,其收入要比在城里好的多,但是就不待在村里,挣死亡命往城里跑,为什么?因为城里的花红酒绿。有的成了混混,有的干起了偷鸡摸狗的事情,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查看余下8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0条)

热门评论
确实是一篇有说服力的调查报告. 搞了多少年的"三农"问题,成效甚微. 我看主要还是没有一个领头人,能和大家一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像南街村的王书记和他的村民就不一样了.他们早就富了. 我想去年都脱了贫的村子,应该都是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的村庄,否则不可理解!
0条回复
人民公社好
0条回复
农村,真被他们不懂国情的人给毁了。
0条回复
全面脱贫之前的2011年,有幸去过南方一些农村,精神状态,生存生活居住条件甚至不如上个世纪7-80年代,毕竟他们的孩子都是父母不在身边,居住着那个年代的屋子,而没有翻新。赌博成风,弃学严重。
0条回复
向作者致意!
0条回复
客观,收藏了。
0条回复
去北上广深 !
1条回复
过山车全去香港吧、灯红酒绿。
4年前•河北省   211回复
反映的是现实,不过开的方子不对症!
0条回复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都二十一世纪了,延续了几千年的小农文化传统早就没有市场了
0条回复
查看全部10条评论 我要评论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