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贷风波已平,但结婚却依旧是个问题
九江银行的信贷产品——彩礼贷,尚未正式上市,却意外走红。倒不是因为它急丈母娘之所急,想新郎官之所想,为人民群众雪中送炭,而是资本灵敏的嗅觉再一次拨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
彩礼,作为封建陋习之一,有买卖妇女的嫌疑,在中国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和建国之后的婚姻法中,均被废除。在六七十年代,人们结婚也需要“彩礼”,但以实物的形式出现,价值也只是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几千块钱,在人们的承受范围之内,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彩礼了,而属于正常的人情礼节。
七十年代之后,彩礼开始东山再起,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最初的“三转一响”逐步发展到九十年代末期的高额货币。新世纪以来,则是不断上涨,现在北方地区的彩礼十万以上十分常见。排名第一的就是就是九江所在的江西,达到38万,据了解,当地的彩礼起步价格就是15万,20万以上非常普遍。
这天价的彩礼,不光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普通小伙难以承受之痛。但是,天价彩礼并非从天而降,它是如何死灰复燃的呢?
天价彩礼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不能不是社会发展本身的反映。
据统计,天价彩礼多流行于北方和西部落后的农村地区,而经济发达的东部彩礼反而不高。为什么呢,因为随着私有制复兴,贫富分化加剧,城乡差别加大,农村男青年成了婚姻市场上最弱势的一方。
私有制复兴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社会保障不足,拥有了金钱,这些问题统统可以迎刃而解,而金钱也自然成了身份的代名词。不管是为了女儿还是父母,不管是出于面子还是里子,在结婚这个人生头等大事上,多讨些钱,总是没错的。连彩礼钱都出不起,人家父母怎么放心把女儿交给你呢?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社会有着廉价甚至免费的医疗、教育住房等保障,人们在女儿出嫁时还会如此顾虑重重吗?结婚的不自由,正反映了人们整个社会生活的焦虑和艰难。
再加上出身农村的男青年,一般没有什么竞争优势,例如高学历或者良好的家庭背景等等,想讨个老婆,只能出高价了。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东部彩礼低,那我去东部讨老婆好了。大错特错!天下可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想在东部娶媳妇,丈母娘可以不要彩礼,但要你买房买车,或者出身名门,你办得到吗?
封建陋习复兴,自然有深刻的社会根源,而资本则为其蔓延推波助澜。
资本拥有最敏锐的嗅觉,哪里能发财致富,哪里能多榨出一分钱的利润,他们都像嗜血的鲨鱼一样扑面而来,狠狠撕咬。虽然说资本的行径常常为人所不齿,但其的确是反映社会的晴雨表。在资本这里,极少含情脉脉的人情世故和虚伪的仁义道德,多是赤裸裸利益争夺,例如“裸贷”“套路贷”等等,管你伤风败俗,管你家破人亡,能赚钱,就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