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马克思究竟有多难?——试论社会运动
前面写了一篇关于阶 级斗争的文章,侧重于讲社会支配权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个社会支配权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可以说,国家和社会管理都是支配权的相应体现,支配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写完后有网友立刻指出:把所谓分配看成事物的本质,是根本错误的!我这么说,明显是本末倒置了。这话还是出自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呢,问题大条了,我要用自己的话理解马克思,最后却与马克思原文冲突,那还了得?
我重新审视才发现,并非如此啊!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论,这是根本,我们不可能去否定这最基本的结论。而我所说的支配权问题,其实是一个派生的关系,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它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的结果。
因为文章是应景而发,所述问题紧扣当今社会发展,所以侧重点并不一直停留在生产力上。这个地方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是这样一个过程。并非我们没有注意到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就当今社会而言,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被束缚在上层建筑所罗织的一张大网中,所以矛盾的主要方面才体现为支配权掌握在谁手中。
说清楚了这个事情后,我们可以就此回顾一下历朝历代新政权建立的过程,为什么在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从不自己生产的统治者,却总是成为一个朝代的绝对支配者,而那些真正从事生产的人们,却沦为任人驱使的生产工具?难道是因为统治者的生产力更强吗?
不可否认的是,在错综复杂的生产关系中,人是生产的第一要素,其他生产资料都依赖于人而产生。就古代而言,广大的农民群众是整个社会生产的主力军。然而,就是这样一支主力军,在长达数千年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却一直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他们难道不懂得守护好自己的劳动成果吗,为什么非要让人管着?看看我们朝代更替中的农民都在干什么吧。
从汤武革命开始,严格来说,汤武革命最终结果是上层建筑内部的矛盾斗争,农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仅限于争取摆脱一个无道昏君的统治,至于由谁来接盘继续统治,对于普通农民来说,是没有决定权的,真正的决定权一直在上层建筑内部,选来选去,无非是选一个看起来不是那么无道的上层建筑罢了,所以夏商周三代,几乎是一脉相承的统治结构。
秦汉交替之际,农民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统治者难道是天生有种的吗,为什么普通劳动人民就不能成为统治者?这一声呼喊打破了夏商周以来的陈规,最终结果似乎真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刘邦。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