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墓地怎牟利?北大教授: 人多地少是早晚的事

2021-04-08 1286 0
作者: 吴飞 来源: 修远基金会

  [导读]近日,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多家村级公益性公墓涉嫌违法违规建设销售,有的甚至持续10年之久。对此,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坦承“也管了”,但就是“管不住”。早在几年前便有很多报道指出,墓地资源紧缺,陵园变成“另类楼市”,葬不起成为一种普遍焦虑。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墓地贷”横空出世,以“老人选地、子孙还贷”的形式,变相缓解老人“一辈子积蓄买不起墓地”的担心。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认为,火葬并不能节省土地,原因之一就是盛放骨灰盒的大理石墓地不能像土坟一样风化,墓地资源紧张是早晚问题。他还指出,中国虽采纳了西方的大理石墓地的形式,但受传统思想影响,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墓地租赁的观念。像很多西方国家那样,把原有尸骸挖出、再换置新的尸骸的做法,更令国人感到不适。

  他认为,丧葬作为一种慎终追远的中国文化,对于中国人的内心具有深远影响,而现在殡仪馆所考虑的,则是怎么尽快把死人处理掉。“念一遍悼词,鞠三个躬,绕一个圈”的简式追悼会,并不承担传统文化的吊唁和守灵功能。这种看似“西式”的现代追悼会,就是在西方人眼里,也是过分简化的。“殡葬业”的现代化改革,不如说是市场化的产物。受效率和实用主义驱动的殡葬业,不仅极易陷入恶性竞争,更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社会矛盾。

  本文原为王淇、蒋保信2014年10月9日对吴飞先生的采访稿,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丧礼通过培养爱敬之情安立世道人心

  王淇:您研究中很重要的一块是关于中国传统礼制(婚礼、丧礼等)。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传统礼制的。《论语》中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说法,《孟子》也提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据您的了解,历史上的丧礼制度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敦化风俗的效果?丧礼对于世道人心的安顿作用究竟体现在哪里?

  吴飞:你这里举出了《论语》《孟子》里的说法,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说法,比如《礼记》里说,在家庭有冠、婚、丧、祭四种礼,其中丧礼和祭礼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对此,现代人已经很难理解了,大多将其视为一种传统风俗。

  其实,无论中西,所有宗教的核心概念就是“敬”。在西方,他们是对上帝——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持有敬意;在中国,儒家虽不能说是宗教,但是对于“敬”也非常强调。敬的基础则是爱。中国传统伦理中重要的两个字:爱、敬。“爱”又称为“亲亲”,“敬”称为“尊尊”。爱是敬的基础,敬是爱的表现和保证。如果没有一种敬,没有一种非常严肃认真的“敬”的话,爱是得不到保证的。而现代中国的问题就在过于强调爱而不强调敬,导致爱无法得到保证了。

查看余下8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