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秒怂的背后,释放出一个重大信号!
特斯拉已经引发全民声讨。
从郑州的强硬到上海的抓人,从“不会妥协”到“深夜道歉”,从“不公布事故前行车数据”到“积极配合监管调查”,特斯拉的脸已经被左右开弓打了好多次。
可以说,从没有一起舆情事件会在短短两天引发官媒和中央政法委、中纪委、市监总局等集体下场,批的批,劝的劝,管的管。
傲慢的特斯拉,终于被按下梗着的头颅。
过程就不再说了,今天主要从专业角度,谈谈此起事件的教训与思考。
研究舆情的都知道,少有舆情是孤立存在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舆情也不是一夜就出现的。
比如张*丹事件,背后其实是公众对于保险行业长期诟病的一个发泄口。同样,特斯拉这几年事故频出,导致大量投诉积压成山,已经让公众的不满情绪达到了一个临界点。
躲过了3.15,终究没躲过4.19。终于在魔都车展T恤女孩大闹特斯拉之后,如山洪般瞬间爆发,让特斯拉彻底翻车。
简单复盘,至少有以下五点,教训深刻。
第一,特斯拉错判了形势。
很长一段时间,外资企业在中国都享受着一些“特殊”的政策,以及地方政府过度的“保护”。
这也养成了他们有恃无恐,肆意妄为的思维定势。但他们特别是那位中国女高管,显然大意了,忘了中美关系已转向平等对话阶段。
此次央媒亲自下场炮轰,中纪委罕见发声,传递出一个明显的信号:
外企的“超国民待遇”将一去不返!
只要在中国的土地上,无论是中企还是外企,都要尊重的中国的法律,尊重中国的市场,尊重中国的消费者。
中外企业一视同仁,即使在上海,即使是超级工厂,也不应该享有特权。
中国政府,有责任保护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企业,更有责任保护好这片土地上所有的消费者!
减配,加价,歧视,有些外资企业该改改这些老毛病了。新一代的中国消费者不吃这一套,你们更没有资格这样居高临下的同中国人这样讲话。
无疑,特斯拉的傲慢,不仅触怒了消费者,也触及了中国政府的底线。
大事讲政治,中事看影响,小事凭关系。
显然,特斯拉错判了形势。
第二,监管缩手缩脚。
此次事件,从事故发生到激烈维权,监管虽然3次出面,但似乎特斯拉并不买帐。
对于女车主提出的“调取事故前30分钟行车记录数据”,特斯拉始终拒绝提供。直到市场监管总局和中消协亲自下场,特斯拉方面才“被迫”同意配合。
难道,监管不应该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吗?
车是我们的车,我想了解我事故前30分钟的数据,这个诉求叫“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