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国豪的悲剧是没赶上“福利分房”,却碰上了潘石屹


  文 / 子午

  题记:不管怎么说,付国豪的离职是一场悲剧,就不调侃老胡了,今天说点实际问题。

  付国豪因经济状况从《环球时报》离职的消息这几天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

  在今日头条上率先提供消息的付国豪的父亲付学成随后又给出了具体的原因说明:

  主观上的原因就不多讨论了,付国豪的“善良”不算什么缺点,“投桃报李”本是一个巨大的优点,在一个充满铜臭世界更是弥足珍贵的。

  这更加印证了付国豪是环球时报社的优秀员工,可以持续发光发热,而不是仅仅是那句“你们可以打我了”所表现出来的精彩一瞬。

  胡锡进在回应付国豪离职事件时称:

  这么优秀的员工,环时和老胡都留不住,环时和老胡是有很大的必要作出检讨的。

  付国豪的父亲付学成讲的两条原因的第一条客观原因,恐怕才是付国豪离职的主要原因,尽管付学成声称这不是主要原因。

  很多为老胡“辩护”的人都在吐槽,“才工作三年就想在北京买房?”问题是人家也没奢求“工作三年就在北京买房”啊。

  按照付学成讲述的情况:付国豪作为记者必须随叫随到,所以租房离报社不能太远;付国豪作为记者要有独立的空间写作,没法住群租房,单独租住一个月六千以上;加上各种开支,一个月下来收入状况就是“赤字”了,还需要家里补贴。

  《环球时报》是《人民日报》的下属单位,报社办公室应该也是在离国贸不远的人民日报社。

  这里可是北京的黄金地段,附近租房子价格自然低不了。付国豪的这点工资仅房租一项就能开支的差不多了。

  而像付国豪这样的情况,在环球时报社显然不是少数,为什么环球时报社就不能给付国豪这样的年轻员工就近集体解决一下食宿问题呢?

  2009年,出版社转企改制正式启动,环球时报社的上级单位人民日报出版社也很快完成了由事业单位向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改制,环球时报社本身的性质也从事业单位变成了全民所有制企业,独立核算、参与市场竞争。

  当环球时报社变身成为一家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企业,它就必须要考虑“开源节流”。所谓“开源”就是增加收入,去年实名举报胡锡进的环球时报副总编、广告部主任段静涛就曾经是环球时报社的“财神爷”,曾让环球时报年入2亿广告费;而“节流”就是尽可能地缩减支出,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员工工资和福利。

  从“节流”的角度出发,环球时报社显然不会愿意给付国豪这样的年轻员工解决宿舍问题。

  从地图上看,环时的上级单位人民日报社大院里面貌似也是有宿舍的,只是这个宿舍好像通过内部关系都可以对外招合租了。

查看余下6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