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选秀“避世”的年轻人, 正滑向一场危险的政治游戏
✪ 王婷 |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导读】时下大火的男团选秀节目已近尾声,粉丝拉票进入白热化阶段。今年已是偶像团体选秀进入中国的第四年,其收视率和讨论度却仍未退减。为支持喜爱的选手“成团出道”,不少粉丝花费重金、结成组织,为选手拉票、做数据、撑人气。新的媒介和娱乐方式,似乎正为年轻人开辟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能提供价值感和自我实现、甚至具有一定反叛意味的“避世”空间。
本文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批判性思考。近十几年间,游戏比赛类“真人秀”已成为风靡全球的娱乐节目。节目把参与者置于竞争性环境中, 按一定规则渐次淘汰。这类节目通过模式购买的方式横扫全球,甚至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成为全球各地都喜闻乐见的、具有“普世意义”的大众娱乐形式。
尽管“真人秀”以“真实”作为节目卖点,但节目都是精心策划和严密组织的结果。节目参与者都经过严格筛选,每个环节也都有目的地加强戏剧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真人秀不仅不断喂养着大众的窥私欲,其单向输出“奇观化”的内容场景, 更是拒绝了对话和思辨的可能性。某位选手的“星途”起伏,选手间的互动与冲突,都是人为设计的“伪事件”。大量“伪事件”充斥舆论空间,牵引大众注意力,更重要的社会议题却被忽视。在此意义上,真人选秀虽看似一种现实逃避机制,也为观众提供了足够的参与感和行动空间,但节目的整体运作仍深嵌于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逻辑中。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社会机制的辩护者, 即为现存的社会机制提供合法性。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大众娱乐时代的电视真人秀:《饥饿游戏》及其当代隐喻
美国女作家苏珊娜·考林斯的《饥饿游戏》系列小说描写的是一个由高科技和高度发达的大众媒体操纵的未来极权社会的图景。小说中, “饥饿游戏”既是一个残酷的杀戮游戏的名称, 又成为推动整个故事前进的叙事核心。大众娱乐的“面包与马戏”的功能在考林斯的小说三部曲中被非常生动的表现和放大出来,成为以电视真人秀为代表的当代商业化大众媒体的深刻隐喻。
▍“面包与马戏”:《饥饿游戏》的另类主题
公元2世纪古罗马讽刺诗人尤维纳利斯在他的讽刺诗集中说:“罗马人现在只迫切地渴望两件事——panem et circenses。”翻译成英文就是Bread and Circuses, 或者Bread and Games, 即面包与马戏 (游戏)。面包比喻美酒佳肴, 游戏特指盛大奢华的娱乐活动。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