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清华博士去非洲?

2021-04-27 1345 0
作者: 通吃岛岛主 来源: 新潮沉思录

  文 | 通吃岛岛主

  今天某官方青年工作机构的新媒体发了一篇文章“清华博士袒露心声回应质疑:我为什么去非洲?”,在我的朋友圈炸了锅。

  文章的内容非常真挚,又不失理论高度。

  作者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博士,出身于东北某老工业城市的高知家庭,毕业后却选择去援建坦桑尼亚。这使周围的人不解,他也不知如何解释,于是只好追溯到最本源的念头——“一个共产党员的一生,究竟应该如何度过”。

  然后,他从毛教员的“三个世界”理论出发,结合自身在非洲的见闻,表达了对西方发达国家无耻行为的不满,说明了对我国援非政策的理解,也抒发了自己的志向。西方国家剥削非洲,造成其深重的苦难,以此维持本国的优渥条件,又污蔑踏实做事的中国是“新殖民主义”。中国的援助,是公平竞争、合作共赢、以真心换真心。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也作为曾经同样深受苦难的民族,中国不能放任极端不均衡的世界体系永远维持下去,应当作出努力去改变。而作为共产党员,要为了英特纳雄耐尔的的初心去努力。

  当然,造成文章炸锅的原因,是该作者在以知乎平台为代表的网络键政圈中是这两年很热门的“入关学”代表人物之一。因为他曾发表过不少“暴论”,比如经常被人提起的“去非洲”梗,所以也经常引起讨论甚至争议。

  大家一直都以为“键盘政治家”都是在吹水空谈,还经常拿“非洲”作为一个梗来调侃,前几个月又盛传他要做选调生留在北京/回黑龙江。没想到他竟然真的选择了去非洲。

  今天我们和大家聊聊这个事情。沉思录的老读者都知道我们对所谓“入关学”曾有过几篇讨论文章,肯定过其中的包含的一些积极意义,也分析过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这里不再重复。虽然很多观点不同,不过这不妨碍我们赞同这位同学的实践精神和勇气。

  同样,知乎键政圈中大多数人的态度,多是祝福,惊叹,以及善意的调侃。

  该作者以往的反对者们,一时间也都闭了嘴。谁曾想没过多久,阴阳怪气的声音又出来了。一些人说此人是为了XX万年薪,以及,为将来的回国从政镀金,云云。

  当你手里只有锤子的时候,看什么都是钉子。同样,当一个人心里只有“升官发财”四字时,无论别人做什么,他都能解释为“最终一定是为了升官发财”。

  我们觉得,这种事首先论迹不论心。起码这比知乎上那些仗着自己在湾区当程序猿拿高薪就天天嘲讽国内网友的行为高出好几个层次。

  况且历史告诉我们有理想和实践精神的人始终是存在的。举一例子,不少读者应该知道“马海德”这个名字。他是黎巴嫩裔美国人,当年和斯诺一起去的延安并留下成为医生。193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第一个入党的外国人。1949年,他放弃美国国籍,成为第一个拿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作为医学专家,他对我国的性病和麻风病防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1988年去世,按照遗愿将其骨灰撒入延河。

查看余下6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