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之后怎么办?一位北大五四青年的牺牲路
这是一份本该前程似锦的履历:
他出生在一个大商人、大地主家庭,祖父在口外做皮毛生意发了家,家里拥有1500亩土地,在包头、归绥(今内蒙呼和浩特)等地有多家经营皮毛和毡制品的商号。
他是个标准的学霸,从枣强县高级小学堂到冀中中学堂,再到北京大学预科和本科政治系。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学界做个国内高校的教授,从政做个省政府的厅长,不是什么难事。
比如他的政治系同学,一同参加“五四运动”的梅思平,抗战前曾任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学校教授,江宁县实验县县长兼江宁区行政督察专员。
他叫吕佑乾,河北枣强县人,生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梅思平也是这年生人。
如果让我回归老本行,做一部纪录片的话,介绍到这里,我会安排另一位年轻人“加塞”进来,他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董振堂。
董振堂是吕佑乾的发小,比吕佑乾大一岁,也是冀州中学堂的同学,只是两人一人学文,一人学武,吕佑乾考上北大,董振堂考上考入北京清河陆军预备学校,接着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作为反动军队的储备军官,董振堂和清河军校的同学们,照样不乏中国青年的热血,也纷纷响应“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的爱国行动。只是由于这所学校的特殊性质,校方控制极严,不能公开集会,同学们只能私自串联。
清河军校校址在宛平,与清华大学相距不远,大家经常借足球比赛的机会,与清华大学学生会联系。外面的情况,拜托多跟我们通气儿,你们有行动,可不能不带着我们,位卑不敢忘忧国啊!
想的是挺好,准备得也不错,当清河军校的同学们,得知北京各高等学校和部分中学的同学们,要在“五四”当天,于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到总统府请愿时,也推开校门,参加进去。可校长钱选青早跟陆军部准备好了,调来一个营的军队弹压,所以董振堂被没有参加成“五四运动”。
饶是如此,还是有“漏网之鱼”。一位叫邢尚志的河南鲁山籍学生,不知怎么跑出去,穿着全套军服和高筒皮靴,别着校徽,坐着黄包车,一口气跑到天安门,参加爱国游行。
“五四运动”那一年,吕佑乾23岁,董振堂24岁,邢尚志比他们都大,那年27岁。
作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学生生逢其时,舍我其谁?
吕佑乾既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又是老家枣强的播火者。
在北京,吕佑乾积极参加了由北大同学邓中夏发起,并组织的平民演讲团。不顾反动军警驱赶和包围,经常饿着肚子,深入到北京市区和郊区向群众做演讲。他的口才极佳,一位在北京的老乡毛洪镇回忆说,吕佑乾的口才极佳,甚至说服军警,给大家解围。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