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放国际歌?原来毛主席培养了这样的一整代人民专家
“吴孟超院士的灵堂没有放哀乐,放的是国际歌”的新闻令无数网友为之感动落泪。
笔者原以为这是吴孟超同志生前的嘱咐,通过记者的采访笔者才知道,原来这是吴孟超同志家属的安排:“灵堂播放《国际歌》,是因为吴孟超特别喜欢这首歌,家属认为这首歌能够代表吴老的精神、满足他的喜好。”
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吴孟超同志是毛泽东时代培养起来的专家,他的一生完全也配得上“人民医学专家”这个称号。
然而,与吴孟超同时代培养出来的专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吴孟超同志这样,他们的家属就更难说了。笔者曾经在北京学习、工作、生活十几年时间,这期间接触过很多革命立场非常坚定的老同志,也曾为很多老同志“送别”。相当多的老同志的子女并不支持他们父辈的信仰和事业,甚至在老同志走后甚至尽可能地做出切割。而像阳早、寒春之子阳和平,以及魏巍同志的几个优秀子女那样,能够坚定地继承父辈革命意志,并沿着父辈的道路继续走下去的“家属”,可谓是凤毛麟角。
寒春与儿子阳和平
然而,在吴孟超同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民科学家”的身影——这就是时代对人的塑造:
吴孟超同志的老师裘法祖,作为一个医学泰斗级的人物,居室居然只有五十多平方米,内设非常简朴。80年代初单位分给他两套房子,加起来一百多平米,他硬是还回去了一套。
吴孟超与老师裘法祖
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同志多次将将国家及某些单位奖励的巨额款项捐献出去,奖一万要捐,奖100万也要捐。1994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100万港元,2001年他又获得霍英东科学成就终生奖100万港元,这两笔奖金的支票都是还没拿到手,就让人代他将钱捐给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钱学森同志直到晚年还几十年如一日住在破旧的楼房里,过着清贫的生活,穿了一辈子的中山装,用了五十多年的破提包,拒绝搬进“大房子”。老一辈航天人也大都以钱学森同志为楷模,安守清贫。
钱学森同志
“将军院士”钱七虎同志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800万元,江苏省又给配套800万元奖金,钱七虎院士毫不犹豫地将这1600万悉数捐出,用于资助穷苦百姓看病和受教育。他从90年代开始就把自己的工资攒下来捐助失学儿童,自己过得却十分清贫、节俭。私企想用数倍的薪金、数倍的大房子“挖墙脚”,都被他严词拒绝了。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些令人钦佩的“专家”,或是毛泽东时代一手培养起来的,或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成名;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经过了毛泽东思想的教育。
生前医病,死后还不忘医国医党医民,高啊,死后一招成就医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