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政策”,无力的苦心
做个海报,就这么点字都能整错…自己都特么慌得一批,还搁这叭叭的号召我们呢……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三孩政策”重磅出炉,大家皆已了然。
伴随着这一政策出炉的,是官方大面积的惨烈翻车:
之前我在分析七普数据时就已经写过,今天的90后年轻人已经被包括996、教育成本、房价成本、医疗成本等数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时候还要要求他们替国家解决老龄化的问题……
请注意,90后的生育恐惧、生育抵触,确实是导致我国严重老龄化的因;但是90后的生存困境,其本身又是社会阶层固化和生产内卷的果。
这一代人,他们是独生子女政策的产物,平均一对夫妻要供养4位老人,如今还要再抚养3个孩子,还要被资本996,还要在65岁时不得退休……
这已经是到了“不存天理、还灭人欲”的地步。
不论是节制人口的计划生育,还是增扩人口的鼓励生育,都必须有一个前提:既然名曰“计划”,那就要置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如此方才可以达到合理的按劳分配和资源共享。
如果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一个表面是劳资交换、实质是服务于资本增值的框架里,进行计划生育(尤其是极端的独生政策)一定会在现有人口存量的区间内扩大人均占有资源的滚积差距;待差距形成后又进行鼓励生育,则也会遭遇阻力。
都知道毛主席时代即开始进行温和的计划生育,但毛主席同样早有说过:“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像马尔萨斯者流所谓食物增加赶不上人口增加的一套谬论,不但被马克思主义者早已从理论上驳斥得干干净净,而且已被革命后的苏联和中国解放区的事实所完全驳倒。”
这里的“生产”,就是公有制提供的生产力增量和计划体制下的分配促进。
而今天的“生产”呢?如我之前举的例子,有的人已经在说“无产阶级拒绝加班,那就与先进生产力分离了!”
生产的直观意义在于回报,而回报如今却被高强度的内卷所稀释,这时候鼓励生育显然是毫无“刺激感”的。
回望1953年,那一年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从1949-1952年,各年净增人口为1千万左右;后到1956年八大时,全国总人口达到6.2亿。
1957年2月27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亲口指出:“我国的人口增加很快,每年增加的大约在一千二百万以上。”
新中国人口增长快速的一大原因是卫生医疗条件翻天覆地的变化,霍乱和鼠疫在建国后很快被消灭,1952年底时全国90%的地区就已建立县级卫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