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血案,是谁把一个体面人逼到了绝境?
复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被教师捅死这消息听说的人很多,不明就里的人更多。不是涉及的内容有多高深,是复旦控制舆论的本事太牛叉。从事发到今天,稍微鞭辟入里一点的文章,几乎无一幸免的被删尽了。就连知乎这种大型公开平台上最早的提问,都不敢侥幸一下。
不信?不信你看最早官方通报写的多黑色幽默,命案发生了,却连事发大学复旦的名字都不能曝出来,还用上了“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某大学”的话术。
这贴心小棉袄,谁用谁知道。
姜老师杀人当然属于极端行为,他接下来被绳之以法那是咎由自取。可问题是姜老师真的是个例吗?内卷已经开始,接下来的爆雷绝对还会继续。
给一些信息。
1、姜文华的经历
2009年的美国州立大学博士,2011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复旦应聘,签了6年考核期合同,不达标就解聘。书记代表学院宣布解聘决定,被割喉当场死亡。
一些大牛的说法是,姜文华近几年文章虽然不多,但质量非常扎实,并且几乎都是独立完成。然而没用,什么叫不唯论文?就是哪怕你发了顶刊,学校让你滚,你还是得滚。
2、预聘-长聘制度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升即走”,是近十年国内大学模仿美国的一种制度。这玩意儿能刺激竞争力,满足某些校长们的私心,底下的人发表的论文越多,越利于学校冲击国际排行榜。
但是招人得花钱啊,国家拨款是有多少编制拨多少,你学校想靠论文冲排名,再靠排名来要钱,首先就得自己花钱养枪手。这钱从哪里来?
方法不少,目前比较好用的是校办企业。不过这种方式也能用来中饱私囊,于是国家提出了校属企业脱钩的政策,想靠这法冲量也难了。
但也不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有些高校就玩的很隐晦,比如大学里某个硕士或者博士用自己家人挂名在校外开一家公司,去拿政府的项目申报,最后再以合作项目费的名义反馈给学校。不过这样来钱的速度就慢下来了。
3、恶因产恶果
来钱慢,就养不起写论文的枪手,养不起就得辞退。被辞退的人要是有路子那还好,万一研究的是小众学科,比如宗教、超算、人类学的,除了排在前头的几家大学,你去哪养家糊口?
毫无疑问,预聘-长聘制对青年老师就是一种压榨,暴雷早晚的事,况且又僧多粥少,尤其对海归博士们而言。
有个情况大家可能不爱听,但绝对是事实。中国学术界,基本是一个裙带关系的官场。比如很多地方,院长是导师,副院长是师兄,某个院系就是某家军,团结的不得了。
这种时候你一个海归想横插一足,不是来送菜那是什么?你没有编制,人想解聘你就是一句话的事,不能再多了,因为不需要理由。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