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王书记死了三次:惨遭割喉死、被捐款助威、被夸“求仁得仁”
前段时间,复旦大学39岁的海归博士姜文华以割喉的方式,杀死了49岁的数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震惊全国。
6月18日,复旦大学官网刊发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刚所写的文言文《求仁得仁,永珍安息》,悼念永珍书记。谁能想到,全文才173个字,但语法、逻辑和用词、用典等笑话百出。再次引起了全网的围观。让我们先欣赏一下朱刚主任的大作吧:
求仁得仁,永珍安息
永珍遇害十日,校方有此说明,以正视听。当初事发突然,行凶之时并无目击者,而死者已矣,凶手在警,亦无从问得事实也。然谣言疾起,毁谤日滋,长篇大论,有如宿构,其势汹汹,席卷全网。唯复旦师生,不为所动。此岂爱校心切,可以罔顾事实?实赖永珍人品口碑,在周围人心目中屹立不倒。君子之泽,三世不斩,区区十日,又何足道。仁者不寿,吾侪所恸,求仁得仁,永珍安息!
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朱刚
于二〇二一年六月十八日
一、“永珍遇害十日,校方有此说明,以正视听”——“此说明”是哪个说明,或者哪日的说明、什么内容的说明?开头来这么一句,让人一头雾水,朱主任怎么连说话都说不清啊!当然,也许朱主任不愿让别人知道“此说明”。可是,语句总该通顺吧?如果“校方有此说明”改成“校方已有说明”,是不是更好?
二、“当初事发突然,行凶之时并无目击者,而死者已矣,凶手在警,亦无从问得事实也。”——首先,“当初”一词多余,完全可以去掉。或者在“因”、“盖”两字中任选一字代替“当初”,岂不更简洁?而且与后面的“然谣言疾起”呼应。上句是说因,下句是说果,前后联系的更加紧密了。而且比较像文言文的范儿。
其次,“行凶之时并无目击者”这句没有主语。既然朱主任悼念永珍悲痛不已,为什么全文不提凶手的影子?不如改成“姜某举刀之时无一人在侧”。
另外,“凶手在警”这句是表达姜文华被警方控制的意思,但是“在警”是朱主任生造的词语,显得词意生硬不通,表达不了姜被警方控制的意思,应改成为“凶手在押”。
三、“然谣言疾起,毁谤日滋,长篇大论,有如宿构,其势汹汹,席卷全网。”——这句话问题全出在“然”字上。因为“行凶之时并无目击者”,所以“谣言疾起”。这句与上句的关系本来是因果关系,一个“然”字将上下句搞成了转折关系,不如改成“故”!
四、“唯复旦师生,不为所动。此岂爱校心切,可以罔顾事实?”——本来意思是说复旦没有人信谣言,造谣者怎么能罔顾复旦师生爱校之心呢?可是,“不为所动”极容易产生歧义,歧义是用词的大忌,应改为“不为所惑”比较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