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法律边缘疯狂试探,滴滴为什么敢?
7月2日,国家相关部门宣布对滴滴进行网络安全审查,理由是涉及违规收集和使用信息。这是相关法规出台以来,第一次针对单个企业进行网络安全审查,所以此事马上引起了广泛关注。7月4日,滴滴被要求下架,暂停接受新用户注册。
7月5日,又有两家平台类型的互联网公司被宣布进行网络安全审查。
这不是滴滴第一次遭遇舆论危机和相关部门的审查。滴滴自从出世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可以说,滴滴一直在法律边缘疯狂试探,所以落水的次数也比较多。毕竟,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总是在法律边缘试探,难免出问题。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直在法律边缘行走的企业,每次审查都能涉险过关,最后的处罚往往也是罚酒三杯就结束了,过一段时间它又故态复萌,原来是什么样,还继续是什么样。你爱怎么审查就怎么审查,你爱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反正我也不会改。
但在根子上,滴滴的问题在于,它一直把用户当成韭菜来割。其它互联网公司也一样。
有一天晚上,我因为加班,下班回家的时候比较晚了,看着外面天气不错,就骑共享单车回家。全程大约三十多分钟,到家后打开手机一看,收费2.5元。
如果大家不那么健忘,应该还记得,在两年多以前,共享单车主要还是ofo和摩拜单车的时候,只要交押金,就可以免费骑。或者是半年包月,只要一百块钱。
回想五年前,共享单车刚出现的时候,在培育市场的初期,采用的基本上都是免费的模式。只要用户交了押金,在一定时间内就可以免费使用。即便是收钱,也是一次两个小时之内,只收一块钱。
短短两年过去之后,现在主要的共享单车已经只剩下三四种,比较常见的是哈罗单车和美团单车,不收押金,但也已经不再免费了。
就在去年,OFO突然倒闭,人去楼空,用户的押金至今没有退完,而且也已经不知道应该找谁去退钱了。
如果说ofo和摩拜的模式是用用户交的押金作为沉淀资金,进行金融运作来赚钱,那么今天的美团和哈罗算是回归到了共享单车的初心,也就是做一单收一单的钱,不再免费了,而且也不便宜。
变化的不仅是商业模式,同样变化的还有市场。在三四年前,共享单车最火爆的时候,市场上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共享单车,一度出现“颜色不够用了”的危机。而到现在,已经只剩下三四家了。
不是他们不忘初心,回归初心,而是因为一个最简单的原因,随着更大的资本的进入,这个市场迅速从群雄争霸的春秋时代进入了战国时代,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局面。
共享单车的那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每一家都在努力地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他们的办法也是互联网时代最原始、最简单粗暴但也最有效的办法,价格战,用低价甚至免费来提高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