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荒废的毛时代水利建设:共产主义渠满溢、卫河决堤


  昨天的文章提到了1951年上马、1952年通水、1953年一期完工的引黄灌溉济卫工程——“人民胜利渠”,经后来的进一步续建、扩建,人民胜利渠到1987年,总灌溉面积达88.5万亩。受益范围涉及武陟、获嘉、新乡、原阳、延津、卫辉和新乡市郊区。

  1952年10月31日,毛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工程渠首闸,亲手摇开了引黄灌溉大闸。看着黄河水流进水渠,毛主席非常高兴,他说,“变害为利,这是最好的办法。”毛主席还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沿黄河一线,如果每个县都能建一座引黄河水的大闸就好了”。

  毛主席的这一设想很快得到了落实,大批的引黄灌溉工程在河南、山东建成,极大地增加了两岸的农田灌溉面积,为新中国的粮食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实事求是地讲,并不是所有的引黄灌溉工程都取得了成功。相比大名鼎鼎的第一个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大跃进时期上马的引黄灌溉济津工程——共产主义渠就因为存在技术设计缺陷的前提下盲目上马,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为了感谢、感谢人民胜利渠对子孙后代带来的福祉,当地群众后来在毛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的地方自发地建起了纪念址,还敬立了毛主席雕像,而共产主义渠的渠首就在毛主席雕像背后不远的地方。

  共产主义渠于1958年开挖,以冀、鲁、豫三省人民发扬共产主义精神共同开挖而得名,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修建。为了修共产主义渠,安阳专区下辖的几个县都动员成立了工作队,每个县负责修一段,仅浚县就有万余名群众踊跃参与。

  当时的设想甚至是要把黄河水通过共产主义渠引入卫河,缓解天津人民缺水的困难,因而共产主义渠二期工程刚开工的时候,天津方面还曾派过一个慰问团来问候修渠的工人。

  大跃进时期毛主席力纠“五风”,而河南就是“五风”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官僚主义、瞎指挥、高指标”坑害了这项冀、鲁、豫三省人民共同参与的引水工程。1962年,共产主义渠修好后的第三年,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共产主义渠停止引黄。

  官僚主义的危害笔者深有体会。

  1975年农业学大寨,笔者家乡豫南某县动员全县群众修建了一条引水灌溉的人工河,笔者的父母都参与了这些人工河的修建。这条人工河不仅彻底解决了县城人民的吃水问题,还解决了沿线多个乡镇的农田灌溉问题,灌溉功能持续发挥到了世纪初。然而,分田单干以后,这条人工河的引水灌溉系统因为疏于管理逐渐走向报废。首先是毛细渠在分田过程不断被侵占、截断;继而在农村建房、修路过程中,支渠也不断被侵占、截断,昔日的提灌站早已人去屋空。这让几十米宽的人工河成了孤零零的“光杆司令”,两岸农民如今主要靠自然降水以及抽取地下水种植水稻。

查看余下5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