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为孟晚舟获释回国欢呼, 却至今误解华为的本质
宋磊 |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导读】据媒体报道,在中国政府努力下,孟晚舟已搭乘飞机从加拿大回国,预计今晚抵达深圳。孟晚舟在获释后发表的简短演讲中表示:“我想感谢我的祖国和祖国人民对我的支持和帮助,这是我走到今天最大的支柱!”很多人为此感到高兴,国内也开始争相传播这一消息。在这一具体事件背后,需要追问的是,华为对中国乃至世界工业体系究竟意味着什么?“孟晚舟事件”后,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又将面临哪些新挑战?
本文指出,这些年关于华为的争论,强调的是围绕利益展开的大国竞争。大国竞争当然重要,但如果高度简化,排除道义与公共性问题,并不利于华为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当前形势下最可能理解和支持华为的国家)中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分析,华为在生产组织方式特别是企业间关系方面,成功利用了庞大且丰富的中国企业网络,与国企、外企和其他民企形成了良好的竞合关系,这是其成功的重要经验;在企业内关系方面,华为在借鉴西方先进企业管理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动态优化”的方式实现管理改进;在生产关系上,颇有经济民主特色的“大规模合伙人制”,则成为支撑华为绩效提升和企业创新的重要基础。与大国竞争相比,组织形态创新更有公共性,因为在世界工业史上,在组织形态领域做出开创性创新的企业,其贡献往往超越特定的国家范围。从这一视角讲述华为及其背后的中国工业故事,不仅有助于华为在世界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得到真正的理解支持,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工业化叙事的深化和拓展。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原题为《进行中的开创:华为实践的工业史意义》,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位参考。
华为正在受到广泛关注。在当前很多研究中,华为具有“贸易冲突中的焦点企业”和“技术领先的中国企业”两重身份。这些研究选取的参照系是当代企业,设定的分析焦点是技术进步。以当代企业作为参照系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在这种参照系下,华为难以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类似企业对接,这意味着华为实践的意义不能在世界工业史的层面被理解;第二,这种思路有将华为与当代中外企业割裂开来的倾向,但与当代中外企业的联系也是华为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技术进步为分析焦点同样存在问题:第一,技术优势往往不是长期而且绝对的,这在华为所在的通信、半导体产业尤为明显;第二,技术进步是组织行为的产物,造成同一产业中的企业的本质差别不是技术,而是产生或驾驭技术的组织行为。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来说,组织形态与组织能力非常重要。因此,笔者认为,相对于围绕当代企业的横向的参照系,依托世界工业史的纵向的参照系更为宽广;相对于以技术进步作为焦点,对组织形态创新的分析更为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