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津湖到上甘岭
今天是重阳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六十九年前的今天,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爆发。我军所指的战役,是指出动军以上力量所遂行的战斗,上甘岭激烈争夺的仅是两个极小的连排级阵地,甚至放上一个营都嫌施展不开,而敌我两军都却以空前的力量,决死的勇气投入到这场战役中去。
1952年底的朝鲜半岛,双方陈兵百万,战线往复拉锯,上甘岭既不是名山大川,更谈不上战略要地,充其量只是十五军五圣山主阵地的一个前沿阵地,双方长期以冷枪冷炮相互招呼,本不在敌我双方眼里。美军对上甘岭的进攻实际上是一系列战役展开的一个前哨战,本该像巨蟒扫过大地,把挡路的小土堆不经意的甩开。但中国人不答应,这个不答应最终演变成一场在极小阵地上爆发的极大战役。
上甘岭的阵地虽小,但中美所争的哪里是小小的两个山包。不断升级的战役更像是二年多漫长而惨烈的战斗,双方积累的全部力量与精神,如炸药包被导火索所点燃的总爆发。这最后的一口气,中国人坚持住了,于是就赢了。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后期小而激烈的一系列山地争夺战的最高潮。经此一战,美国人最终意识到,哪怕拼尽全力也无法撼动中国军队的防线,军事手段至此已经黔驴技穷。最终,这场战役不但铸就了中国军队不朽的荣誉,更决定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走向,半岛乃至亚洲的命运就这样决定于之前名不经传的小山头上。
至强者的斗争往往就是这样,使出浑身解数,惊天动地又漫长惨烈的战斗,最后决胜的或许只是一个谁先眨眼的瞬间。两个巨人看似还能战斗一万年,但其中一方的精神突然就崩断了,退缩了,失败了。朝鲜半岛上的美国人是这样,越南战场上的美国人还是这样。经历了1968年惨胜的春节攻势后,面对越杀越多的越共,美国人对看不到尽头的战争彻底绝望了,狼狈不堪的逃走,让越共都赢得的猝不及防。冷战中的美苏在欧洲,中苏在东亚,双方陈兵百万,用尽手段,但最后的绝杀,又何尝不是一个谁先眨眼的较量。俄国人先眨眼了,退缩了,失败的战略收缩就像失控的连锁核反应,彻底引爆了体内痼疾,就此暴毙。
所以,主席为什么要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我们困不困难?确实困难,确实渴望和平建设。但面对强敌,越是在自己困难的时候,越要展现出力量,越不能眨眼。帝国主义是老虎,你强它就是纸老虎,你弱,它就是真老虎,是吃不饱的饿虎带着群狼,稍稍露出一点软弱,就免不了被窥视的猛虎群狼所扑倒,要付出更大,更惨烈的代价。这就是抗美援朝的道理,也是上甘岭寸步不让的道理,过去现在,都是这个道理。
斗争有斗争的原则,但也有斗争的艺术。上甘岭这一战作为抗美援朝标志性的一战,终局的关键一战,不但体现了敢于斗争的原则,更是展示了巧妙斗争的艺术。
就像我们之前说的,1952年的朝鲜战场,犬牙交错,烽烟不断,上佳山,白马山都打的如火如荼。要说投入的力量大,战况激烈,战情焦灼,或者说被敌人打了不能吃亏,那当是万岁军三十八军在白马山因为叛徒出卖,吃了一亏,正在扳回局面的关键时刻。为什么是一个战略价值上并不高的上甘岭最后成了决战时刻,这就是斗争的艺术。斗争讲的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讲究的是主动性。敌人打我们,我们要回敬过去,但绝不说机械的一拳对一拳,而是要在有利于我们,不利于敌人的战场来施展我们的力量,让敌人十分的力量只能用出七八分,我们十分的力打出十二分的拳。
我们现在看上甘岭,这是我们的阵地被敌人夺走了,前线部队当然有拿回来的必要,或者说,这是敌人主动惹事,我们选择反击。而上甘岭这个战场,尤其是靠近我方的597.9高地,确实便于发挥我方力量。历史上,我军也是先打597.9高地,再打北山537.7高地,坑道作战又有效抵消了敌人的火力优势,使我军能够在初期战况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长期坚持,往复争夺地面阵地。
应该说,美军以上甘岭作为战役发端不是一个好选择,这么大的力量放在这么小的地方施展不开,在拥有强大力量的情况下,没真正把这个开胃菜当回事,没预料到中国人的反击如此坚决和强韧有力,结果吃不了兜着走。上甘岭那么小的山头,美国人一天三十万发炮弹和中国人一天十万发炮弹落下来,形成的效果是一样的,最后必然变成步兵决斗,这又恰是中国军队的一贯优势。
但战役是美国人挑起来的,又偏偏是一个大行动的开始,本意是打破战场僵局,这口气要是憋回去,仗就更不用打了。随着战斗的不断升级,舆论的关注,全球的目光聚集在这里,这一战的性质也有彻底改变了。聚光灯下,这个无名山包的胜负高过了朝鲜半岛的一切名山大川,雄关险要,美国人也就只能在上甘岭和中国人耗到底,耗尽最后一点勇气。
在漫长的对峙中,交锋无处不在,但把何处当做关键点,在何处发力,使斗争有利于我们确实是一门斗争的艺术,而上甘岭正是这样一个典范。过去是这样,今天我们和强敌的对抗肯定也是这样,这就是主席说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然而,我们回过头来看,无论多善于谋划,多有眼光,上甘岭胜利的基础是什么,终究还是将士用命,是我军实力有了长足的增长,能够和美军正面掰腕子了。
就像战役爆发的最初几天,上甘岭两个高地上我军处于绝对火力兵力的劣势。但我们的战士寸土必争,以决死的勇气,白天失去的阵地,晚上夺回来,以团级的兵力始终和敌人军一级力量保持激烈争夺,关键性的坑道始终处于我方控制下,使敌人无法从容巩固阵地,为反击奠定了基础。
从这个角度说,上甘岭的关键确实是一口气。尤其是初期反攻失败,地面阵地全部失守的战役坚持阶段,面对如此不利乃至绝望的局面,任何军队可能都要放弃了,中国军队却坚持了下来。什么是敌无我有,当初的中国军队确实家底不如人,钢少但气多,但有这口气,就敢和任何强敌争一争,这是关键的一口气。
但有这口气确实还不够,争一争不代表硬碰硬,就像1950年的长津湖之战,我们气有,但钢终究不够,最终只能重创敌人,不能圆满胜利,留下了水门桥的遗憾。说到底,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如果中国步兵不是如此的英勇善战,格外顽强;如果不是中国炮兵力量取得了长足进步,能够和美国人进行炮兵决斗,有力支援了步兵作战;如果不是中国军队的后勤力量也有了长足进步,能够顶着美国人的狂轰滥炸始终维持向前线输送粮食弹药,做到越战越强;那么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都是不可想象的。
过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是个玩权谋的厉害角色,他看小布什那套不行,烂摊子了,开始主导美国的战略收缩,就提倡搞巧实力。但为什么美国没给拉起来,反而在他之后肉眼可见的垮下来了。特朗普所以要跳出来拼命压榨盟友,到此收保护费,奥巴马那套拆东墙补西墙,还没落实就垮了,现在拜登也只能沿着特朗普的路子走下去,美国人不知道现在正要搞团结,一致抗中吗?为什么如今美国越来越显得多了流氓气少了霸气?说到底,就是硬实力衰退了,只靠软实力不行。反过来说,我们和七十一年相比,如今我们称得上钢多了,那么我们更应该记住当年的那一口气,只要我们钢多气又足,那么,无论面对什么敌人都不用害怕。
今年国庆档期的电影《长津湖》引发了广泛讨论。长津湖和上甘岭,是抗美援朝之战的两个标志性战役,从1950冬的长津湖到1952年冬的上甘岭,两年过去了,敌人还是那么强大,而我军则有了变与不变。不变的是我们的精神力量,我们的战士依旧那么英勇顽强,是用特殊材料制造的人。变的是我们的物质力量,随着共和国的迅速恢复成长,人民军队的力量也千百倍的强大起来,足以和最强大的敌人硬碰硬,用钢铁来回应钢铁了。
我们可以把两次战役做一个对比。在长津湖战役期间,我们的步兵主要还使用三八步枪,司登冲锋枪这样的万国牌,自动火力少,而到了上甘岭战役期间,我们的战士大量装备国产的50式冲锋枪,炽烈的步兵火力让美国人吃够了苦头。
长津湖战役期间,由于入朝仓促,加上后勤空前困难,迫击炮就是我军最重要的火力支援,不要说几十门重炮,哪怕再多几万发迫击炮弹,美军就别想成建制的撤回海边。而到了上甘岭战役后期,中国军队的炮兵能在十分钟内向敌人头上丢下上万发炮弹,一轮火箭炮齐射打到敌人地表阵地平毁,步炮协同直接让敌人的集团冲锋崩溃。所以,这一次,力尽关山未解围的就换成美国人了。
可以这样说,经过两年多的战斗,从长津湖到上甘岭,我军虽然和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还有相当的差距,但已经确实成长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和智慧,拥有了敌人正面硬碰硬的实力。我们更应该这样说,没有长津湖的苦战,就没有上甘岭的胜利。是长津湖为代表的,入朝之初在绝对劣势下的英勇奋战,才有了祖国快速成长的和平环境,才有了上甘岭决战的胜利,才有了我们的今天的美好生活。
我们更不应该忘记,无论是长津湖,还是上甘岭,我们战斗是为了什么,我们不打别人,但也绝不让别人打我们,我们是为了和平而战斗。事实证明,我们不仅仅善于战斗,更善于建设,敌人前进一步,我们就能前进两步。西方人常常用震惊来形容抗美援朝战争,近代以来在对外作战中一败再败,被认为毫无力量的中国军队,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世界顶级的强军。
而中国人有句俗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和我们的善战相比,我们的善于建设才是胜利更加根本的保障。正因为我们既善于战斗,又善于建设,所以无论面对什么强敌,我们都不害怕。哪怕是美国人,我们不怕他打,我们更有信心越战越强,斗的越久,我们越强,敌人自己就垮下去了。
光阴荏苒,上甘岭的胜利已经过去了六十九年,但它的光彩从不曾褪色。“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七十一年后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同样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牢记前辈的教导,不负前辈的努力,我们必将实现前辈未竟的事业,使祖国走向伟大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