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绞杀中医,诺奖却在向中医致敬并继续前进
昨天,几家媒体报道了哈佛大学一篇有关“针灸”的研究论文登上顶级学术刊物Nature杂志的消息。
论文通讯作者马秋富是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1987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后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现供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目前,他的主要研究工作是希望为针灸提供现代神经生物学理论依据。
马秋富教授
马秋富团队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患有脓毒血症的小鼠身上找到其后肢“足三里”穴位(ST36)并对其进行了电刺激,会激活一组表达Prokr2蛋白的感觉神经元,驱动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使身体释放抗炎物质,有效降低患有脓毒血症小鼠的死亡率。这类Prokr神经元的神经纤维有特定的分布区域,刺激天枢穴(ST25)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Nature的评论文章则指出,此番马秋富团队的研究,“首次提供了一种神经元分子标记,针对其设计特定的刺激方法,可以调节身体机能”。
这种对特定“穴位”进行微弱的电刺激的治疗方法,类似于中医里的针灸。事实上,毛泽东时代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已经五六十年代逐步研制出了电子针灸治疗仪,并在临床广泛应用。
马秋富团队的研究成果无疑从神经解剖学的角度解释了“穴位”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当然,更值得中医工作者欣慰的不仅仅是来自现代生物学的“认可”,这些发现实际上可以为优化生物电刺激的参数铺平道路,以驱动不同的自主神经通路来治疗特定疾病,对中医针灸疗法的进一步前进也提供了很大助力。
无独有偶,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10月4日揭晓,美国科学家大卫·朱利叶斯(David Julius)与阿德姆·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共同获得,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温度感受器-辣椒素受体通道TRPV1、触觉感受器-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所作的贡献。
这两位西方科学家的研究,同样与中医有着不解之缘。
TRPV1通道是TRP(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通道超家族的一员。TRP通道研究的先行者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朱曦教授,1984年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1991年于美国休斯顿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贝勒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朱曦教授首次克隆了哺乳动物的TRP通道,并对多种TRP通道生理机能和调节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朱曦教授
1997年,David Julius在朱曦教授研究的基础上克隆了TRPV1。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