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广州和深圳离这么近, 处境却天壤之别?

2021-10-20 1607 0
作者: 张翔、蒋余浩 来源: 文化纵横

  【导读】在“十四五”规划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目标,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未来着力打造的重要增长极。作为增长极中的重要两极,广州和深圳这两个经济引擎的分化、竞争、互补与合作,无疑是重中之重。

  本文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州大力发展以“广交会”为代表的会展经济,承接制造业转移,带动珠三角地区诸多乡镇发展加工贸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与此同时,深圳依靠特区优惠政策和“高交会”,重点发展电子加工业和电子产品贸易,着力打造偏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期间,两座城市很相似的一点在于:商业中心与“城中村”相结合,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孵化支撑,也培养了两地政府重视中小企业的习惯和自觉。

  进入新世纪后,珠三角迎来产业转型升级,广深两城差异日益凸显,二者的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生态圈之间的关系也相当不同。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享受特殊政策的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深圳特区政策不再像以前那么“特”。危机感迫使深圳及时升级,其借力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推动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功发展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重要阵地。而广州作为珠三角“老大哥”,肩负整个珠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任,步履远比深圳困难。但近年来,随着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本土制造业实力的增强,广州的产业升级也迎来新机会。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2021年第5期,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特此编发,供诸位思考。

  广深“双引擎”:

  珠三角经济生态圈的崛起与升级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明显特点是形成了广州和深圳两个引擎。随着港澳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融合日趋加深,今天珠三角地区已经整合在大湾区的发展范畴之中,两个城市的产业形态也有了较大差异。最初,广州和深圳的经济起飞经验较为相近;但经过长期发展,逐渐有了不同的侧重领域,它们的分化、竞争、互补与合作,构成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特色。本文尝试梳理近半个世纪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进程及经验框架,分析广州、深圳这两个城市如何在不同基础上探寻创新发展的道路。

  从“加工贸易”到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经济生态圈的最初腾飞

  (一)广交会与商品交易市场“群落”在广州的发育

  珠三角地区经济的腾飞可以从在广州举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说起。广交会创造了一年两度或三度的“会展经济”,提供了打通加工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起点,为构建珠三角经济生态圈奠定了重要基础。广交会及后起的高交会促成了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在中国经济、亚太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中的特别地位。

查看余下8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