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当前的抢购潮回看1988“价格闯关”
近日,商务部印发《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
这则通知与近期的台海局势、“大流行”在多省市卷土重来以及不断上涨的菜价发生了巧妙的耦合,如一场“及时雨”引发了“抢购潮”在多个地方的疯狂生长。
虽然前天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出面解释,“通知”被“过度解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地生活物资货源充足,供应应该完全有保障”。但从舆论传播角度讲,有些东西一旦引发,就会存在越描越黑的风险。直到昨天“抢购潮”似乎依然还在延续,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抢购潮已经在江苏常州、河南郑州、安徽蚌埠、重庆等多个地方出现。
“武统误会”引发的偶然的“抢购潮”不是笔者最担心的,就像2011年的食盐请购一样,很快就能过去;笔者真正担心的是“抢购潮”又一次为“价格闯关”的提供了借口和舆论动员。
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的,这轮“抢购潮”除了引发了食品板块股票的集体涨停,而在此之前就已经有多家食品龙头站出来宣布产品涨价。
所以,这轮抢购潮并非简单是老百姓的“非理性”造成的,更多是基于生活常识,对已经出现的“涨价潮”的应对。
十几元一斤的菠菜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猪肉价格也已经开始了回升;不仅仅是食品领域,垄断了中国日化市场的宝洁、联合利华、金佰利相继宣布涨价……
在最冷的冬季即将到来之前,煤炭价格早已出现了疯涨。尽管国家队已经出手控制并暂时稳定住了价格,但煤炭价格的高企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动力煤价格已经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以上。与之相伴随的是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尽管民用电暂时不受影响,但阶梯电价的调整其实已经是变相涨价,此外还有水价,笔者在之前的多篇文章已经在呼吁关注这个事情。(如:《涨了电价又涨水价?》)
笔者是不赞成个体通过囤积去应对涨价的,快消品都是有保质期的,你又能囤积多少呢?老百姓真正应该关心的是“价格机制”问题,就像毛主席说的,“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
原材料成本的上涨的确是涨价的好理由,但原材料又是怎么上涨的呢?在全球增长停滞、消费萎缩的大环境下,原材料真的会供不应求吗?
按照一般的价值规律,是供给与需求决定商品的价格,然而这个前提是充分的自由竞争;在这样的机制下,只要产能充足,商品的市场价格就能被压低,这也是前一段时间猪肉价格大幅下跌的因素之一。然而,自由竞争只是一个暂时状态,最后必然有资本家竞争失败,导致另一部分资本家形成垄断,这是马克思主义讲述的基本道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