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结:金融全球化令穷国万劫不复
2013年2月,债务活动家在纽约NML资本所有者艾略特顾问公司(Elliott Advisors)办公室外抗议“秃鹫基金”对阿根廷的影响。图片:James Robertson/Jubilee Debt Campaign。
死结:金融全球化令穷国万劫不复
金融全球化理应促进发展。但是恰恰相反,它将资金转移到富裕的北方国家,并加剧了已有的不平等。
众所周知,历时30年的金融全球化导致了美国和欧洲的收入和资产不平等程度的飙升。但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更为严重:为支持对穷国的投资而创建的“新兴市场”,除了带来新的不平等和不稳定,还破坏了发展项目,并创造了一种穷国向富国提供金融资源的关系。这完全与预期的结果相反。然而,全球南北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并非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漏洞,而恰恰是放任全球金融市场肆意发展的结果。
全球金融机构受益于新自由主义金融向发展中世界的扩展,而发展中国家及其公民则遭受了损失。
由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McKinnon)等经济学家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推动的新自由主义金融,其最大愿景是,它将使那些穷国能够获得更多、更安全的发展资源,而这些国家以前通常被认为太穷,无法在本国经济中积累足够的储蓄,以支持本国的必要投资。为了从国外获得储蓄,这些穷国被怂恿进入全球金融市场。
与此同时,上世纪80年代末发达国家经济的变化,催生了所谓“流动性资本”——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求更高的回报。因为放松管制,新的金融“工具”——如信用违约掉期(据说是对债务违约的保险)和其他金融衍生品——开始出现,突然间,以前被排除在外无法获得融资的金融活动和借款人,也得到了金融资本的青睐。在美国,这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次级”贷款现象,但它也怂恿国际金融资本向以前无法获得私人资金贷款的国家放贷。事实上,许多贷款机构积极寻找新的借款人,因为资本流动才是金融业提高盈利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金融领域的这些发展催生了“新兴市场”一词。1981年,世界银行下属的私人投资机构国际金融公司(IFC)的经济学家首次使用“新兴市场”一词,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基金投资。21世纪初,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前社会主义经济体向跨境金融投资开放。这些国家因此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即投资风险越大,预期回报越高的发展中国家。最近,以前不受国际投资者关注的发展中国家被纳入全球一体化资本市场的行列,这就是所谓“前沿市场”。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