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同富裕的深层意义

2021-06-13 6401 10
作者: 小子论道 来源: 红歌会网

  马克思说经济危机的根本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前提下的生产过剩。生产与供给,消费与需求,自古以来就是经济生活的两个方面;中间再加上一个分配,就构成了经济与政治,发展与稳定,“三生万物”的一个关系。在分配前提下,经济将变成政治经济学,而不单纯的是一个经济学科。

  离开需求的生产供给必然过剩,没有需求的生产供给必将反噬经济。这个在历次危机中尽显。也是在大工业生产革命,在碳基矿产能源作为动力加入人类后的一个必然恶果,能源的机器化运用,使得生产力得以呈指数级别爆发,形成了工业国家对农业国家,资本主义社会对封建社会的碾压和降维打击。以英法美日德为代表的先发工业国家在17-20世纪完成了对世界的势力范围的划分,并因为殖民的和市场的争夺,展开了人类历史上规模巨大的战争,从本质上来看,这些战争无论正义,皆是包装下面的丛林法则。

  这些战争和外部的经济循环,让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光鲜,资本主义社会先在国家内部通过资本的力量,实现了富有者对贫穷者的统治和压榨;之后,通过大航海、西部开拓、东印度公司等方式,实现了对全球后发国家的统治和压迫;这种对于全球的统治和压迫,起码在本国实现了全员集体转为统治阶级的美梦,维护了绅士的优雅和西方梦幻的华丽。但是,这个美梦、优雅和华丽在本质上是不堪一击的肥皂泡。

  因为,从根本上依然没有解决生产和消费、供给与需求的根本矛盾。

  资本的逐利属性,在资本主义前提下,必然会推动资源向资源富集者归集,必然会使得贫穷者更加难以掌握资源,这在经济意义上实现了有产和无产的划分,在政治意义上实现了统治和被统治阶级的存在,在社会意义上实现了富裕和贫穷的对立。这种对立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一定意义上的对立,能够起到激发效率、以矛盾推动发展的结果,这在改革开放之初,起到了一定作用;完全意义上的对立,将使得人民丧失奋斗的勇气,成为“躺平一族”,仇富心理,积攒矛盾动力,这在历史上体现为了封建王朝的更迭,突出表现为了农民起义。

  平衡资本和无产的矛盾,对自由资本主义者来说是无法完成的历史使命。马克思的伟大在于他看清楚了这对矛盾对经济、对社会的潜在巨大破坏,并提出了加入第三种力量,通过在一定意义上扩大市场来在一定意义上化解这个矛盾,起码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平衡。此处为甚说是“一定意义”?根源在于,需求在根本上决定了供给的规模和结构,而不是供给在根本上决定需求的规模和结构。一个社会有效需求充足,供给的潜在空间巨大,必然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一个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供给必然萎缩,以供给为基础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发展必然萎缩,生产力必然下降。

查看余下5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0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