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之错不在“太极拳外交”而在“油滑外交”,不仅油滑而且高调,并且还是所谓“代表”
从“千枚核弹对美国”到“太极拳外交”,转换只需短短十几个月,幅度之大,不用咋舌,猜也猜得出又是胡锡进。是的,绝对没错,胡锡进又上了头条!上次因为“千枚核弹对美国”,这次只因“太极拳外交”:英国军舰黑海演习并侵犯俄边界,俄军鸣枪示警并投掷实弹驱逐。胡锡进评论这件事时说:
【我不认为中国应当学习俄罗斯刚性对待英舰挑衅的做法,中俄的国情不同,两国经济中与西方关系错综复杂的程度也不同,中国的周边环境形势也是独特的,中国外交总体上打的是太极拳,而且打得挺好的】
是的,说的没错,中俄两国国情不同,外交理念不同,方式手段当然也各异,没法照搬照抄,英军舰将对俄模式照搬到中国,中国也许不必照搬俄军对英强悍。这或许没错,网络舆论哗然,因为他出自胡锡进之口,不久前他还“战狼”、“千枚核弹对美国”,不要说他出自舆论主编,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会三思而行,拿捏用词分寸。
可见他已没有自己嘴巴常说的“底线”,想说就说。就舆论策划经营,他是成功的,他会经常抓住舆论眼球,经常占据头条。他的策略就是油滑!
油滑也是一种生存之道。人有各种生存之道:有人富贵不能淫,有人贫贱不能移,有人威武不能屈,也有人他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没法强求一个人遵循某种生存原则,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也被华人接纳为“大丈夫”;可是我想“谦虚”应该是一个人处世立身的基本品德,而他“油滑”与“高调”兼得。我想这可能也是众人不接受他的原因吧?这倒使我想起另一个人,我们大家快把他忘记干净,就是于丹,我们的于丹教授,关于他讲的那则关于“中国人性格”的故事:
【古代一位混混买了三匹八吊钱一匹的布,付款时声称‘三八二十三’而不是‘三八二十四’,这位混混竟然以颈上人头作担保说自己是对的,只肯付二十三吊钱。一位小和尚打抱不平,说如果‘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他愿意输掉头上的帽子。众人相持不下,于是来到小和尚的师傅——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处,请他作主。
没想到,老和尚沉思了一会,竟然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小混混是对的。小混混不但用二十三吊钱拿走了三匹布,还得了小和尚的一顶帽子,高兴而去。老和尚却因此受到镇上众人的鄙视与驱逐。小和尚一路上都愤愤不平,最后还是忍不住质问老和尚为何说‘三八二十三’。老和尚说,你说那小混混的头重要,还是你头上的帽子重要?他用头来和你的帽子打赌,我能说‘三八二十四’吗?】
于丹认为中国文化讲的是“实事求是”,生命与规则相比,重要多了,规则可以为生命让路。这里与其说是“实事求是”,不如说某种“圆滑”。问题我看还不全在这儿,我们也都读过《威尼斯商人》这则故事,也都想过假如我是夏洛克,打赌输掉了,会不会履约割掉胸前一磅肉呢?